首页期刊导航|民族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

李友仁

双月刊

1617-2196

mzyyzz@126.com

0871-8336063

650118

昆明市人民西路356号

民族音乐/Journal National Music
查看更多>>《民族音乐》是全国唯一民族音乐专业期刊,读者遍布27个国家及地区,融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大众性、世界性为一体,突出民族音乐主题,打造世界民族音乐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探析

    王晓亮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和地理空间分布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分析研究了云南省现有104项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类型结构、民族结构和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文化历史源流、政治因素等角度分析了云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

    云南省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传统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李建明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地发展和变革,同时,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经久不衰,在一些流行音乐中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文章将分析传统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当中的传承与发展,旨在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精髓,让流行音乐更加丰富多元,同时更好地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音乐元素流行音乐传承发展

    二胡演奏技法在戏曲伴奏中的运用

    董浩
    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胡作为中国的民族乐器,在众多民族器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作为主要乐器出现在戏曲伴奏中.在不同曲目、不同角色和不同情境下,二胡演奏技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在戏曲伴奏中的表现手法、音乐效果以及艺术特色等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围绕二胡演奏技法在戏曲伴奏中的运用价值、运用方式两部分展开,进行详细探讨分析.

    二胡演奏技法戏曲伴奏运用

    哈尼梯田上的天籁之音——多声部民歌"哧玛阿茨"与梯田旅游的结合发展可行性研究

    徐小倩杨丹霞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是哈尼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乃至世界民间多声部民歌中难以寻觅的稀世珍宝.2 0 0 8年,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哧玛阿茨"译为大声唱的山歌,是哈尼族在梯田间歌唱最多、曲目最多、声部最多的一种歌唱形式.文章基于实践调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阿扎河乡普春村的第一手文献材料,根据梯田中的多声部民歌"哧玛阿茨",对它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从而考虑这种多声部歌唱形式与梯田旅游业结合发展的可行性.

    哈尼族梯田多声部歌唱

    浅析晋宁区宝峰调子会传承与保护

    宋艳红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宁地处云南省滇池南岸,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乡,文化资源丰富,宝峰调子会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宝峰片区,是滇池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山歌盛会.

    宝峰调子会山歌小调传承保护

    墨江哈尼族唢呐曲调传承研究

    刘俨锐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墨江哈尼族唢呐乐内部有着精深的曲调系统,其传承更包含有着当地的地方性知识乃至智慧,且充分揭示着其超出单一的"教与学"本身的特性,而与作为其核心传承内容的曲调系统本身共同展现该民族乃至其与周边民族间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与情感互动,对于当下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相当的启示意义.

    墨江哈尼族唢呐曲调系统

    当代音乐创作语境下少数民族音乐的"根"与"韵"——以文山州壮族风格歌曲创作为例

    贾万姝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山州壮族民歌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局面,在音韵律动、调式元素和歌词格律方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韵味,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回顾以往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本土化特征是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内核,而如何具有这些特性的关键在于音乐创作中少数民族音乐"根"与"韵"的体现.笔者通过对文山州壮族音乐的调查,结合自身创作的经验,提出少数民族音乐创作三个基本要点,望能抛砖引玉,以启深思.

    音乐创作壮族文山州

    腾冲佤族清戏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武和萍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佤族清戏于2008年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腾冲市独有的、流传久远的地方戏剧.传承人群体主要为甘蔗寨佤族清戏表演队和文化馆馆办清戏队.腾冲佤族清戏需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编排出新鲜有趣的新曲目;腾冲佤族清戏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传承形势,总的来说,传承困难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缺乏传承资金和传承人,二是佤族清戏难于适应大众娱乐的需求.

    佤族清戏传承保护困难和问题

    华坪傈僳族民歌《赶猪调》浅析

    李晓英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傈僳族以能歌善舞、能弹善吹著称,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说.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一曲傈僳族原生态民歌《赶猪调》唱到北京,引起轰动,随后与艳丽的服饰一道展演到东南亚各国和欧洲,在中国第三届艺术节开幕式中傈僳族原生态民歌《赶猪调》再次引起轰动.2021年12月《赶猪调》入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活动.

    傈僳族原生态民歌《赶猪调》

    昆明民间歌舞盛会"三月三耍西山"

    邓孟君
    6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市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是昆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三月三耍西山"在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内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尤其是展现出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在民间歌曲、舞蹈、音乐及文化的多姿多彩与和谐共生.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观察法等对"三月三耍西山"民俗进行研究.研究"三月三耍西山"深厚的历史渊源,解析其多民族共融的文化背景,阐述其丰富多元的民族音乐、舞蹈形式与内涵,探究其沿袭与发展有机融合的历程,提出其在凝聚人心方面的深刻社会价值,倡议对其进行合理有序利用.文章旨在研究并介绍"三月三耍西山",其是影响广泛的昆明民间音乐、舞蹈文化盛会,抛砖引玉,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力量对"三月三耍西山"民俗活动的关注和保护传承路径探讨.

    非遗民俗音乐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