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家名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家名作
名家名作

月刊

名家名作/Journal Mingjia Mingzuo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背景下辽宁红色历史题材舞蹈的编创路径

    邵帅程思思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红色历史题材成为中国舞蹈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该题材不仅记录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也展现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历史题材舞蹈作品在创作路径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如科技创新、传播介质的改变等,都为舞蹈的编创拓宽了路径,这种趋势不仅丰富了红色历史题材舞蹈的表现形式,也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时代背景辽宁红色历史题材舞蹈编创路径《八女投江》《榜样》

    红色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路径

    潘丽娜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受到传播形式简单、受众群体有限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的挑战。为了促进红色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播,提出了借助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融入红色音乐、强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等传播路径。通过这些路径,可以使红色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较好的传播,并吸引更多的受众,使之得到继承和发扬。

    红色音乐文化传播路径现代音乐革命精神新媒体传播

    场景理论视域下咸阳马栏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高岚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播好红色文化能够有效凝聚人民大众的主流价值共识。场景理论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场景理论的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维度出发,在全面分析场景赋能咸阳马栏红色文化传播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咸阳马栏红色文化的传播困境,提出将传播内容与场域相结合、构建多元化传播路径、引入分众化与差异化传播等路径,以此促进马栏红色文化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传播。

    场景理论红色文化传播路径马栏革命旧址数字转型

    古韵新生:"第九艺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路探析

    林凇王鑫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第九艺术"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表明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就应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利用好新媒体,确保文化传播内容的质量。当前学界对于"第九艺术"文化传播的研究聚焦于文化传播策略、"第九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提升玩家的体验感等方面,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与应用仍显不足。从中国传统音乐、民族体育动作、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出发,分析它们在"第九艺术"中的跨界应用与创新融合。将文化价值嵌入"第九艺术"的游玩机制中,使古老的文化内涵以新颖的形式呈现,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传播效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九艺术"数字融合文化传播电子游戏

    荀子乐教与道德修养

    肖阳阳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本身具有各种欲望,这种贪婪的、恶的本性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化便会危害社会。圣人区别于所有人也超越所有人的是后天的人为克制,通过"化性起伪"的方法,恶性转化,产生礼义,制定法度。能够约束和教化人的最好的办法便是乐教,通过人与乐之间的关系,用乐影响人、感染人,统治者制定出一种正声雅乐并对其进行指导,让其"触动人心",以此来巩固统治。

    荀子《乐论》乐教化性起伪德性教化

    从用韵看宋代《八声甘州》词调的声情关系与审美风格

    方若言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调《八声甘州》作品丰富,是宋词创作中引人注目的明珠,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从《八声甘州》用韵角度出发,通过对宋代《八声甘州》词作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八声甘州》使用"平声韵"的用韵特征;探究《八声甘州》最适用于忧思愁苦类题材的书写;分类细致探究《八声甘州》与用韵紧密相连的声情关系与审美风格。

    《八声甘州》用韵词调声情关系审美风格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对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后期影响

    张展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在 20 世纪的动荡发展中有着与以往音乐文化最显著的区别,而 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对西方现代主义音乐各种思潮、创作理念的借鉴,还是对各种标新立异的作曲技法的大胆尝试,在一些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中都能看到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影子。就 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对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后期影响为题进行分析,探讨西方先锋派音乐风格与创作技法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运用、嫁接的契机及方式,分析其合理性及可行性,并对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发展提出希冀。

    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中国民族音乐音乐创作先锋派音乐风格后期影响

    口头程式理论视阈下的南闸民歌研究

    袁雨航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闸民歌,这一在江南水乡孕育而生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当地民众劳动与生活的实际情况,而且深刻表达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颂扬与热爱。2021 年,南闸民歌被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闸民歌的创作与流传,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语言具有显著的口头传播特性。因此,旨在运用诗歌艺术的口头程式理论,对南闸民歌的语言程式特征及其语言属性进行深入探讨。

    南闸民歌口头程式理论非遗《姐儿香儿》《南闸民歌选》

    艺术歌曲《诔词》的创作特征和演唱分析

    孙长宝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歌曲《诔词》歌词由现代诗人徐志摩翻译英国近代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同名诗歌所得,后由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瑞谱曲,形成一首极富艺术特色的歌曲,自发布以来广受音乐学习者的热爱。歌曲将诗歌与声乐旋律、伴奏织体巧妙融合,使歌曲更加动人心弦。将从创作背景、创作特点、演唱技巧三个方面分析这首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诔词》徐志摩创作特征演唱技巧

    双簧管簧片的发展研究

    陈美宏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簧管,作为旋律型木管乐器的代表,其发声机制主要依赖于双簧片的振动。作为乐器核心组件的双簧片,对演奏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直接左右演奏家的表现深度以及作品风格的精确传达。双簧管簧片的发展历程与时代演进同步,与乐器结构的优化紧密相连,并与演奏实践的需求密切相关。自浪漫主义时期晚期,现代双簧管乐器的体系确立以来,双簧管簧片的形态已相对固定。然而,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为了更好地满足演奏实践的需求,双簧管簧片在材质和结构上均经历了显著的变革,新型树脂哨片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双簧管簧片发展历程当代继承材料革新形式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