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家名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家名作
名家名作

月刊

名家名作/Journal Mingjia Mingzuo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议多重结构和双层等级——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比较

    梁思勤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希腊哲学的目光由自然转向人事,幸福就成为最为核心的讨论议题之一,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此给出了解答.这两套幸福体系中:横向来看,二人皆跨越灵魂的功能、个体的幸福以至城邦的正义和幸福,构造出精密的三重结构;纵向来看,哲人王悖论和幸福等级制展现了两种生活的向度,以及差分所引发的在解释沉思生活和达致沉思生活两方面的比较.关于幸福的哲思,是两位哲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幸福沉思德性

    余华《活着》:苦难叙事下的生命哲学与人性多维剖析

    罗子涵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文坛独树一帜.他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探索到中期的成熟,再到新世纪的拓展,作品始终围绕苦难叙事和人性探索的主题.其代表作《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展现了苦难的悲剧性、多维性和历史性,同时探讨了苦难中人性的复杂性、顽强性和成长性.余华的苦难叙事并非悲观控诉,而是力图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在苦难中寻找人性的光辉.通过对余华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中苦难叙事的传统,以及作家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探索人性、反思历史和表达对生命的深切关怀.

    余华苦难叙事人性探索,《活着》生命意义

    浅析鲁迅《彷徨》中的荒原感

    王戈攀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在《彷徨》中通过复杂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展现了独特的荒原感.这种荒原感源于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及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在现世经历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荒原处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荒凉.《彷徨》通过叙事距离的设置,创造出一个充满荒原感的空间,使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在悲喜交织的叙述中,鲁迅用荒原气氛烘托出人生的悲剧性与荒谬感.同时,他在阴郁的荒原背景下运用别样的色彩,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鲁迅荒原感思想的深入探讨,分析了《彷徨》中荒原感的多层次呈现,以期揭示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彷徨》荒原感叙事距离悲喜缠绕阴郁色彩思想内涵

    "无后":新写实主义底层叙事的思考与突围——试析小说《风景》中的"无后"现象

    方若言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风景》被认为拉开了"新写实主义的序幕",其中人物的"无后"现象引人深思.研究列举作品中的"无后"现象并对"后"在底层人民思想中的价值属性进行分析,在探求以主人公七哥为例"无后"的复杂原因后,深度剖析"无后"与底层人民生存困境的内在联系,与"十七年文学"呈现的"无父"现象对比并进行反思,试图探寻当代探索底层人民出路写作的更有效方式.

    《风景》底层叙事"无后"现象新写实主义方方

    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分析

    秦红艳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再现与表达形式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当代文学评论以及现代文艺创作的考察,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代文艺学中主要通过三种路径实现再现与表达:一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提炼与应用;二是对传统批评方法的现代转化;三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性表达.研究表明,当代文艺学对传统文化的承继既要注重其精神实质的传承,又要实现形式表达的创新,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传统文化当代文艺学文化传承创新表达文学批评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分析

    刘娟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一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众多的人物中,女性形象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以其独特的性格、情感和命运,成为整部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旨在通过分析和探讨,更好地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这部伟大作品的文学价值,对今天的社会和女性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红楼梦》女性形象文学价值社会地位人物特点

    从古代公文角度鉴赏《谏太宗十思疏》

    张雯清陈佳欣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佳作,它以严谨的结构布局、清晰的逻辑层次、诚恳的措辞和深邃的情感表达而著称.这篇奏疏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典范,在古代公文的鉴赏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多个角度对这篇奏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包括其写作上的亮点、结构上的严谨、写作美感的营造以及语言的艺术运用等方面.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经典古代公文的细致赏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历史价值,从而为现代公文写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谏太宗十思疏》公文魏征写作艺术语言表达

    《新尔雅》的历史定位与价值分析

    冯一洲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尔雅》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历史定位与文化价值在现代学术与文化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新尔雅》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进行概述,详细剖析其结构特征与内容特点,进而探讨其在历史上的定位以及文化价值.

    《新尔雅》《尔雅》历史定位文化价值新语词典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形象的多维度解析

    李晓燕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伊丽莎白·班内特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她不仅拥有聪明、机智、独立、自尊的性格,更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中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韧的精神品质.伊丽莎白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班内特多维形象女性形象文学创作

    波拉尼奥《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的空间叙事分析

    刘议霞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拉尼奥被认为是当代西语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98 年,其创作的《荒野侦探》获得了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他 40 岁开始写作,50 岁因肝脏衰竭而去世,这十年时间里留下了 10部长篇小说、4 部短篇小说集及 3 部诗集,被称作智利天才作家.其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在我国也掀起了波拉尼奥研究热,但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其代表作《2666》《荒野侦探》《遥远的星辰》等,基于此,将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姆逊辩证思维的引导下对人们鲜少关注的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进行空间叙事的分析,以期填补有关波拉尼奥研究的空缺.

    波拉尼奥空间分析詹姆逊辩证思维《地球上最后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