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名家名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名家名作
名家名作

月刊

名家名作/Journal Mingjia Mingzuo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钢琴曲目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解析与演奏诠释

    李卓远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探索钢琴曲目中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细致分析旋律的韵味、节奏的灵动、和声的精妙及演奏技巧的独到.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钢琴演奏中如何精准演绎这些特色,强调了深刻理解曲目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这是演奏触动人心的关键.同时指出,精确掌握音乐的各要素,如旋律的流转、节奏的把控、和声的构建及技巧的巧妙运用,是展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核心.演奏者需将这些要素融会贯通,使每首曲目都成为民族文化的生动载体.演奏者需用心感受曲目背后的深厚情感与民族文化底蕴,通过演奏将其传递给听众,使音乐作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研究旨在为钢琴表演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其在演奏中更好地彰显钢琴曲目的民族文化风采,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钢琴曲目民族文化特征演奏诠释演奏技巧钢琴表演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张沁妤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既承接古典主义结构的精髓,又富有浪漫主义艺术的情感美,独具一格,荣登音乐艺术的高峰.贝多芬创作的 32 首钢琴奏鸣曲在漫长的钢琴艺术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奠定了后期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其创作融入了自身的思想内涵,对后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所包含的艺术与创作特点入手,深刻地分析贝多芬音乐创作中所特有的深刻内涵,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演奏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英雄主义精神曲式结构

    音乐和舞蹈的融合在表演中的呈现

    冯慧王连悦陈晓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与舞蹈于表演中的融合是一种魅力非凡的艺术形式.二者彼此依存、相互补益,音乐能为舞蹈供给节奏及情感氛围,舞蹈则能把音乐的内涵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演艺术中,音乐能够烘托舞蹈的氛围,或激昂或舒缓的旋律能让舞蹈的情感表达更加浓烈;舞蹈则以肢体语言诠释音乐的内涵,两者相辅相成.在现代舞台上,这种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让表演的层次与感染力得以丰富,在不同文化和艺术风格的表演中均有着独特的呈现形式.

    音乐舞蹈融合情感表达音乐内涵

    梅西安音乐创作的研究综述

    张恒旭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西安音乐创作专题研究作为 20 世纪音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学界持续关注.以发文概况与研究内容为主线,对 1988-2024 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关于梅西安音乐创作研究的文献(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做了简要综述.从发文概况来看,梅西安音乐创作专题研究始于 1988 年,2000 年后发文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对梅西安音乐创作总体特征研究的论文发文量高于其音乐作品研究的发文量,梅西安的作曲技法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研究内容来看,可以从研究主题的切入角度、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和研究对象的时空关系进行分类,多角度的分类展示了该领域研究对象的基本面貌与研究特点.

    梅西安音乐创作成果综述音乐文献作曲技法

    浅谈现代社会多舞种训练对舞者身体运动表现的影响与挑战

    董涵玥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代社会舞者面临的身体适应性问题,以及不同舞种对舞者身体运动表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详细阐述了多舞种训练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舞者身体运动表现的核心要素;然后说明了多舞种及其训练对舞者身体运动表现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多舞种训练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对多舞种训练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揭示其对舞者技术、协调性、灵活性等身体表现的正面影响,以及舞者在面对多样化训练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适应性问题.同时,将帮助舞蹈教育者及培训者对训练课程进行更科学、系统的设计,为舞蹈教育者和培训者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进步.

    音乐舞蹈舞蹈教育艺术教育身体运动表现训练方法

    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

    南政梁瑞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探讨了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阐述了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包括交互性、即时性、去中心化等.分析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如社交媒体平台推广文化活动、营销文化产品、普及文化知识;短视频平台创新表达传统文化、展示地方文化、推广文化旅游;网络直播平台进行文化活动直播、文化名人访谈及文化教育在线授课.论述了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推动、内容创新核心竞争力及跨平台合作促进多元化发展.

    新媒体文化传播应用方式发展趋势社交媒体平台

    IP形象在二次元文化中的展现与研究

    范丽芳万晓宇杨雨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热门大IP从小说、动漫、影视等作品中脱颖而出.人们在阅读、游戏、观影等方面越来越方便,热门IP形象在生活中也展现得越来越多.IP形象的周边丰富有趣且深受民众喜爱,不但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IP形象的相关要素和未来的发展,促使设计者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拓展新的内容,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IP形象二次元信息化形象设计设计要素

    陕北秧歌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高芙蓉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将陕北秧歌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与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使陕北秧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对此,首先梳理了陕北秧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进而分析了其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社会影响价值.为推动陕北秧歌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最后提出相应措施,旨在促进陕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陕北秧歌文旅产业融合融合发展传承策略文化价值

    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壁茅坪花鼓戏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刘力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赤壁茅坪花鼓戏是历史悠久的乡土戏曲,既包含戏曲"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基本元素,又有集"本音、假嗓""唱、帮、打"为一体的独特演唱风格,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员流动很大,赤壁茅坪花鼓戏面临传承缺失、受众群体减少;表演形式陈旧、内容单调;经费不足、传承后继乏力等问题,使其濒临消亡.因此,要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通过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推动、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完善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创新传播方式保护和传承赤壁茅坪花鼓戏,促使南鄂这朵戏曲非遗之花焕发新的生机.

    赤壁茅坪花鼓戏打锣腔系非遗保护乡村振兴咸宁

    感官·情感·记忆:"非遗"原生态场景的沉浸式影像建构——以民族志纪录片《大河唱》为例

    孙宇暄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归原生态场景的民族志纪录片《大河唱》,生动诠释了影像如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大河唱》运用感官民族志方法,塑造原生态声景,保留活态文化气韵,建构具身体验的媒介场景;在深入非遗田野进行创作时,该片实现了本位视角与客位视角的融合、互主体性的文化理解以及共情传播;且通过构建记忆仪式、塑造记忆之场,实现身份认同与文化记忆的接续.《大河唱》为当下多元的非遗影像创作提供了策略参考,也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有益探索.

    非遗影像《大河唱》感官转向共情传播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