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国际认同——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同舫教授

    本刊记者
    4-11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国际认同现实指向当代任务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贡献

    肖贵清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认识与实践的发展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路径,明确科学回答时代课题的内在要求,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前提,把汲取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作为重要方法,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贡献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基于《实践论》的考察

    赵士发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实践论》无疑是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它是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解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实践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系统分析了认识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原创性贡献.《实践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实践论》反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思想,有助于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坚持《实践论》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以及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思想,有助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实践论》关于改造主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有助于不断加强对主观世界特别是人们世界观的改造;坚持《实践论》倡导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助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毛泽东实践论实践认识知行合一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探析

    丁俊萍贾书衡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将农业现代化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位置,主张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坚持全面发展、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共同富裕的方针和原则,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毛泽东思想农业现代化"三农"工作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范围及任务

    张雷声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范围及任务的理清和厘定,关系着该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构建.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必须建立在认清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定性、搞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形态.研究对象是研究范围的聚焦和抽象,而研究范围则是研究对象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在研究范围上的展开或具体化,表现为基本原理构成内容与历史发展构成内容的统一性.研究任务必须服务于研究对象、归属于研究范围.通过揭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完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理阐释、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形态的原理阐释,以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到"其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形态"的提升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任务

    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薛俊清王硕岩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而形成的精神气质,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动力来源,其历史观和方法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考察唯物史观视域下历史主动精神得以生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从历史主动精神的三个维度即主体维度、规律维度、能动性的界限维度分别展开思想史的考察,分析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主体作为"现实的人"的生成逻辑;规律作为"历史科学"的生成逻辑;能动性的界限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精神的本质内涵,与唯心史观划清界限.

    历史主动精神唯物史观生成逻辑

    "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燕连福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就历史向度而言,正是因为我们不断探索"第二个结合",才能分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文化觉醒""文化改造""文化改革""文化自信"的基础.就价值向度而言,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更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第二个结合",立足中国实际、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实践支撑、精神支撑、活力来源和正确方向,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强国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双向互动与内在融通

    周东娜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国家治理,可以使中华传统智慧与时代价值相融合,在回答时代问题中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既承载着传统文化内生性演化的特征,又广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为自身注入文化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治理互相补益、双向互动的内在逻辑根源于二者在现代化趋向、内生性演化关系中存在着融通之处.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国家治理互动融通

    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剥削思想评析

    罗松涛姜逢禹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克斯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中的剥削问题视为研究的重点,以互联网产消者劳动为例,着重说明了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急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劳动者所遭受的无酬劳动困境.福克斯揭露了数字劳动中剥削的隐蔽现状,并总结了剥削的三个重要特征,讨论了剥削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福克斯对剥削的探讨主要围绕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开展,忽视了资本支配劳动的条件,也没有深入讨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如何建构的问题.质言之,对数字劳动中剥削问题的讨论,最终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

    福克斯剥削互联网产消者劳动数字资本积累政治经济学批判

    布兰德的帝国式生活方式理论及其局限

    杨慧民杨丽丽
    92-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群像中,布兰德的帝国式生活方式理论是独树一帜的.帝国式生活方式是一种霸权性生产、分配、消费方式和文化范式,它产生于对全球资本主义外部空间的持续剥削,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变革构成了严重阻碍,唯有实现一定的社会生态转型才能实现对其的超越.布兰德帝国式生活方式理论因缺乏阶级分析立场、忽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源,以及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道路选择而显示出批判与重构的局限性.只有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生态危机,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布兰德帝国式生活方式团结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