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认识

    张雷声韩喜平肖贵清钟明华...
    4-18页

    理论创新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基于生产生活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体系

    鲁克俭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首先体现为人的吃、喝等的需要及满足其需要的活动.生产生活是"前主客二分"的实践.生产生活的实践导致"环境的改变与人自身的改变",并进一步导致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是主客二分模式.作为主体的个体通过劳动(生产)不断对象化为作为客体的社会,物化为社会的生产力(工业)、财产(所有制)、交往形式以及语言、科学、宗教、国家,等等.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只是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具体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实践).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另一个维度,是社会的发展引致个体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这是马克思对休谟问题的唯物史观破解之道.

    生活生产实践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体系

    论马克思对需要范畴的考察

    王海龙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需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开始对"需要"进行具体的追问,在对市民社会的回归中确立了"需要"的此岸性,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异化理论,从劳动异化视角论述了"需要"的失范,以期深入物质生产的现实关系,将"需要"范畴纳入历史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逻辑获得主体性地位下"需要"的物化状态,立足于社会生产过程分析了"需要"与生产环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产方式对于需要范畴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更高社会形态中"需要"主体的复归.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需要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需要"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超越——对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悖论的再反思

    崔琳菲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超越并非突然和断裂式完成的.布鲁诺·鲍威尔也同样感知到德国哲学在近代现实历史面前的困境,他主张充分发扬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拒绝接受先验设定的外在客观理性对自我意识的统摄性影响.遗憾的是,鲍威尔的理论由于悬置了"普遍的自我意识"而陷入自相矛盾.而马克思紧随其后,接续了鲍威尔的问题意识,通过改变主体确证自身的方式超越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唯主体论.马克思对主体意识的地位进行了降格,并由此开启唯物史观的序章.

    布鲁诺·鲍威尔自我意识德国观念论唯物史观

    列宁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发展问题的探索

    俞良早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俄国内战争时期,针对发展问题,列宁进行了多方探索.针对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列宁持理智的、正确的态度,认为苏俄实现个体小农经济向集体生产的"共耕制"过渡,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且这个阶段不可能很快结束;在苏俄,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面对繁杂且苦难的征粮工作时,他持理智的、温和的征集粮食的想法,即主张征粮工作者"以合乎人情的方式"接近农民并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便于从农民手中征购粮食;征粮工作队伍在农村征粮时要用工业品同贫苦农民交换粮食,尽量减少贫苦农民的经济损失;还必须对征粮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在严峻的、残酷的国内战争形势下,列宁也从未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而是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地推进工作,即主张以新技术改造苏俄的农业,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最初阶段合乎人情的方式交换粮食新技术

    论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陈红娟杨艺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知行观作为中国哲学史的核心命题,凝结着中华先贤们对"知行为何""谁来知行""何以知行"等问题的系统性思考.然而,要使形成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传统知行观要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生机活力,就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此,毛泽东立足中国革命的具体语境,对中国传统知行观之范畴、主体、关系等方面内容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与建构.他以"实践之知""社会实践"赋予知与行的基本范畴新语义;以"中国共产党与其领导的人民群众"建构了知行主体的复合性;确证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一处理知行关系的根本遵循.毛泽东的知行观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借鉴.

    毛泽东中国传统知行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性的思考

    王淑芹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什么以及具有哪些特性的阐释有待深化.科学概括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及特性,是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价值与意义、路径与方式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文明形态相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古今的融贯性、建设领域的全面性、建设内容的精神性、建设对象的整体性四大特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性

    五年规划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

    段妍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制与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谋划.从五年规划视角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创性与先进性,进而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从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到提出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断明确.从抓物质文明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再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新时代"两步走",中国式现代化在战略优化中逐步推进.

    五年规划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海外左翼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知研究

    焦佩田安琪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海外左翼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他们看来,与既有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物质文明方面强调共同富裕,在政治文明方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生态文明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外交方面倡导包容性发展等.这都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然而,也有一些海外左翼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他们或是具有乌托邦式的激进情结,或是受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束缚,或是有教条主义的倾向.对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海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海外左翼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的领导

    科西克马克思主义现实观评析

    颜岩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马克思"哲学家应该改变世界"的观点出发,捷克斯洛伐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科西克将辩证法的基本功能定位为"认识和改变现实",强调现实不是事实的总和,而是具体的总体,只有把事实置于社会整体结构中才能将其把握为现实,而现实一旦离开事实就会成为抽象虚假的总体.科西克认为,现实同人和实践密切相关,是一个不断生成并指向某种未来可能性的过程.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虚假自主性的"伪具体"世界让人坠入功利主义实践,在认识论上陷入经济因素决定论和还原论,最终导致系统操控人类,客体反转为主体.现代性危机的解除不仅需要革命的辩证法,更需要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科西克的现实观属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主观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倾向,这既源于其未能洞察资本的逻辑,也源于其未能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科西克辩证法现实具体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