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学术文化的自我主张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访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

    户晓坤
    4-13页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学术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自我主张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理路

    杨晓慧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体系及其原创性贡献,需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贯之的内在理路.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灵魂;坚持"两个结合",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原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追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自信两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方世南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和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需要而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有着十分鲜明的理论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主要是以该思想所具有的严密逻辑体系、独特理论品格、深厚理论情怀而生动地呈现出来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对于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程中学习好和践行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掌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切实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和超越——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的研究

    李彬彬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形式价值论是其在商品价值决定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劳动价值论把一般无差别的社会劳动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超出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狭隘眼界,而且由于把劳动和财富生产过程作为分析的焦点,超出了传统经济学关注流通领域的弊病.收入形式价值论则不仅关联着商品的价值,而且关联着国民财富的来源,启发了后来的生产费用价值论,又被称为"斯密教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详细地批判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自相矛盾之处,并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决了斯密的矛盾,同时批判了收入形式价值论的矛盾和循环论证,并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收入的真正来源.马克思对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和超越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斯密价值理论收入形式剩余价值论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基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

    陈龙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处理方法,还将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命题等,这些重要观点和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对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温毛泽东这部著作,对我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正确认识新时代的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产生原因,妥善处理好不同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等具有重要价值.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历史贡献当代价值

    唯物史观视域中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探析

    张有奎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是唯物史观的重大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从主体看,阶级性个人的普遍性物化;从中介看,抽象理性的权力至上;从后果看,世俗社会的生成;从动因看,资本逻辑的霸权.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它并没有否定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性,而是仅仅否定了西方传统道德和意义世界的基础之虚妄.从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维度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物的钳制.换句话说,精神生活的超越是可能的.实现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有两条路径:从物质层面看,扬弃人对物的依赖,破除资本逻辑的魔咒;从精神层面看,克服思想观念的局限性和感性欲望的困扰.

    唯物史观精神生活超越性资本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林怀艺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历史主动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国际主义理念等对民族复兴进行考察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既强调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这一民族复兴的核心要义,又强调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互动这一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既关照民族复兴对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政治诉求,又关照民族复兴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诉求,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复兴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制度体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挥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复兴思想时代意蕴

    文明和谐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臧峰宇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刻阐述了文明的本质与文明和谐发展的规律,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把握文明普遍性与特殊性、文明主体性与对外开放等重大关系.今天,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秉持文明和谐发展的时代主张,不断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坚定文化主体性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意识,坚定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历史主动精神破解世界难题,为促进世界文明进步提供富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主体性胸怀天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美丽中国建设

    王雨辰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认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对实现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确立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命题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既实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及启示

    岳奎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在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淬炼了党的品质,提高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确保了党的团结和统一,为党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加强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