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理性研究——访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田克勤教授

    张泽强
    4-1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叙事

    项久雨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叙事史.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知识体系的叙述空间,以辩证比较为基本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内核、以中华文明为话语底蕴,建构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叙事图谱.总体上,这一国家叙事的内容体系包含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建构内容和实践路径,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方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发展形势、理论体系和精神力量等维度,不断刷新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叙事的时代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国家叙事美好生活美好社会

    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张亮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呼唤具有哲理高度的理论创新,也必将不断涌现具有普遍意义的创新理论.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现代化是一个客观的普遍的社会发展过程,西方率先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但并不能因此就说明现代化道路只有西方一种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通过对东方国家的研究指出,具有现实性的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东方国家可以实现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离不开执政党的建设水平,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自身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力和水平.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需要在回答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新学说、掌握新本领、开创新局面.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发展理论唯物史观党的建设理论创新

    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任洁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从历史来考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确立的全过程;从理论来考察,社会主义性质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核心线索;从实践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并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原因和核心标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

    论马克思的实践品格——纪念马克思逝世140周年

    姜迎春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始终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创新性成果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这就是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实践品格.随着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对整个西方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彻底批判,吸收了它们的有益成分,划清了科学理论与唯心主义"臆说"体系的界限,使科学"解释世界"成为可能,为先进阶级积极"改变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是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的高度统一,是思想家和战士的高度统一.学习马克思的实践品格是实际斗争的需要,是掌握斗争本领的需要,是推进事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实践品格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徐秦法常劼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是中国共产党回答"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时代之问的政治宣言.在"两个大局"交织的历史方位下,"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指向,并在人民的现实实践中得以展开."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即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民利益的一边、站在进步潮流的一边、站在共同发展的一边、站在世界道义的一边,内蕴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其中所呈现的历史规律性、人民主体性、价值整体性、目标统一性与公平正义性,凸显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世界人民的共同行动与共同发展的进程中,"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就是以关切人类前途命运、人类发展潮流、人类文明进步为价值遵循,以增进人类福祉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样态,在现实与未来中加以贯彻和执行,确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存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过程中,实现全人类的现实幸福.

    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历史唯物主义共同价值人类福祉

    论理论思维的科学意义

    孙利天帅奕帆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理论思维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只有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当代自然科学才不会成为"坏的哲学"的奴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辩证法,是理论社会科学的根据和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用范畴自身的辩证运动达到思想的整体,进而在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统一、主客体相统一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研究思维规律的思维科学,更需要理论思维之最高形式唯物辩证法的指引.作为独立知识形态的哲学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已经完成,但作为理论思维主要形式的哲学思维仍永久地具有科学意义.

    理论思维哲学终结《资本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批判维也纳体系的演进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兰洋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对维也纳体系的思考贯穿其一生,在青年、中年和晚年时期有着显著的主题和特征,可以概括为哲学叙事、制度叙事和资本叙事三种范式.哲学叙事作为青年马克思的前提性反思,奠定了马克思一生基本的政治立场.制度叙事作为中年马克思对维也纳体系的直接考察,提出了经济与政治、战争与和平、殖民主义与民族解放等一系列辩证范畴,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框架.资本叙事作为晚年马克思的理论语境,洞察了世界体系的时代本质和真实架构,真正将国际关系的浅层讨论上升为对世界历史的深层剖析.从上述三重叙事出发,不难发现,当今国际旧秩序旧体系正在日益丧失主宰世界历史的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构成了人类文明历史性变革的"关键变量".

    维也纳体系世界秩序历史唯物主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列宁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科学方法

    徐凯翔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月革命后,列宁系统批驳了"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文化虚无主义.列宁运用历史分析法,考察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演化进程与趋势;运用比较分析法,明晰了文化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运用阶级分析法,揭示了文化虚无主义的产生根源与反动实质;运用矛盾分析法,着重批判了文化虚无主义的核心人物与观点.新时代新征程,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列宁批判文化虚无主义的科学方法对我们行之有效地批驳错误思潮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派文化虚无主义科学方法

    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

    隽鸿飞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的最新成果,是在继承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文明形态的批判与超越,其基本性质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是对已有人类文明形态的超越与发展.新时代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与发展,不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且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解决全球性、人类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并引领着世界历史的进步方向.

    新时代现代性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