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断推进马克思思想的"新阅读"——访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米夏埃尔·海因里希教授

    陈栋
    4-16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马克思思想传记重读马克思

    政党责任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

    李海青郑秀梅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肩负着重要责任,承担着光荣使命.面对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挑战,政党有责任和义务作出回答.中国共产党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党,其所领导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所内蕴的价值理念、推进方式、路径选择及文明形态,不仅助力中国自身发展,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作出了新贡献.

    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现代化人类文明

    面向现代化新征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董慧胡斓予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自强"这一重大命题并对其作出系统部署,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问题的认知和我国文化建设水平都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文化自信自强,有着鲜明的理论基础、历史根基、实践根源和现实指引.面向现代化新征程,我们要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协调、中国与西方的比较中,正确认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面临的战略环境,完全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强化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共识;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构筑文化自信自强的话语高地;积极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激活文化自信自强的内生动力,不断夺取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新胜利.

    党的二十大现代化新征程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化

    数字革命、生产方式变迁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

    周绍东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运用深刻改变了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形成了由资本和信息作为"双纽带"的新型生产方式.基于唯物史观,数字技术的运用推动着生产方式朝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向发生变化,由此催生数字化生产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经济主体在生产中的相对地位以及产品分配关系.准确地把握这些变化,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优化信息技术产业政策的必然要求.

    数字技术信息平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中心—外围"结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

    蔡万焕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作为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可促进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但资本逐利的本性也会造成贫富差距等问题从而束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是现阶段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政府要驾驭资本,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逐利性监管

    施蒂纳的困惑与马克思的批判

    魏小萍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从个体与整体的抽象困境中走出来,直接面对个人在市民社会中的现实境遇,他对社会分化现象的关注视野已经由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转向了不同个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然而施蒂纳并不能从德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中去真正理解社会分化的现象,只能借助于一系列具有双重含义的概念搪塞自己对问题的解释.马克思揭示了施蒂纳批判思路的局限性,并指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学已经超越了施蒂纳批判的局限性,触及了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但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学并没有对问题的这一方面进行任何论证,或许正是为了对此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和分析,促使马克思开启了漫长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历程.

    能力财产利用剥削施蒂纳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权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袁银传张晓惠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权威思想是在回应和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权威观、揭示和批判资本逻辑和资产阶级政党权威、确立劳动人本逻辑和无产阶级政党权威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通过对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权威的必要性、重要性、基本内涵、本质要求和实现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权威思想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以及党中央权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权威两个维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继承和发展

    陈锡喜王继承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两个命题的关系,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理论根据、实践逻辑和内涵外延切入,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在"中国化"的基础上加上了"时代化".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理论根据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实践逻辑是革命初期"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内涵是实现理论和实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外延是按中国特点来应用、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基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深化提升,表现在通过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致力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而在实践上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世界意义,通过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而在理论上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

    "三个务必"的三重逻辑探析

    王炳林王晓佳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理论逻辑来看,"三个务必"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从历史逻辑来看,"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积淀,其核心要义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贯遵循和自觉行动.从实践逻辑来看,"三个务必"各有侧重又内在统一,共同作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二十大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的着力点

    陈大文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断和部署是我们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政治宣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要准确把握几个着力点:一讲法治思想,着力阐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二讲法治作用,着力阐明社会主义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三讲法治成就,着力阐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四讲法治任务,着力阐明新征程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增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党的二十大法治教育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