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Journal Studies on Marxist Theory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与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转型——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海军教授

    4-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体系建构文献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建构

    郝立新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中,"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延伸和文化拓展,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相互契合、相互融合,彼此互动、相互成就的,是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中形成,在坚持文化自信自立的姿态和胸怀天下的视野的辩证统一中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产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具体形式,是"第二个结合"所形成的新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

    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辛向阳吕耀龙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在于党在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类政治新文明、人类工业新文明、人类农业新文明、人类城市新文明和人权发展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政治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人权文明的全面超越,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为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特征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证成

    任志锋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在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中,从文化视角证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是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学理阐释面临的重要课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证成,可以吸收借鉴批判式证成、特殊式证成、逻辑式证成的有益思想启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标识、以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指向,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证成、文化内涵证成和文化价值证成.在文化根源证成上,通过回溯中国式现代化发生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根基,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文明的内在关联,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从哪里来"的问题.在文化内涵证成上,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相互关系,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的问题.在文化价值证成上,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解决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人的物化生存困境、零和博弈的交往困境与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重要意义,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有何价值"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证成西方现代化魂脉根脉

    情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孙亮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对情感的极大兴趣得到了大众心理学与精神政治学的呼应,其借助情感逻辑的展开去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提升,制造情感的工业化成为一种新趋势.当情感商品依靠产销合一的方式被制造出来,它在脱离了人之后却蜕变成了统治人的情感生活的意识形态.同时,当情感按照市场原则被遴选与建构,情感的空间则被"伪情感"所填满,人们将依循计算法则,变成"冷漠症者".对此,西方左翼学者主要在观念的共同性生产的维度给出解决方案.但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我们可以看到,情感异化的前提是私有财产权制度,情感资本主义混淆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从而错失了正确分析情感的道路.只有回到对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构的批判上并实现对其彻底的革命,才是情感摆脱物化的唯一方向.

    情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论数字资本"剥削合理"幻象的生成与破解

    刘伟杰王倩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剥削合理"逻辑悖论的出现为数字资本"剥削合理"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数字资本剥削对象、剥削方式、剥削程度和剥削结果呈现的一系列新特点又为其提供了现实性,以此为基础,数字资本通过构建"剥削合理"的话语逻辑、规训"剥削合理"的认知逻辑以及消解主体的自我意识完成了"剥削合理"的认知建构,使主体心甘情愿接受数字资本剥削.而数字资本"剥削合理"幻象的破解要从破其"根"、祛其"形"、解其"质"三条路径协同推进.

    数字资本剥削合理生成机制破解路径

    思维前提的批判与马克思政治哲学革命

    李佃来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政治哲学在政治哲学史上实现了革命性转换,这与思维前提的批判直接相关.近代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先是在一条经验主义的路线上发展的,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意义上,通过思想的形式来把握事物,由此扬弃了事物的纯粹直观、偶然性和特殊性形式,并以理性和辩证的方式进阶到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原则和底色的思维框架.马克思以充分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基础,在思维前提上对近代以来的经验主义进行了透彻批判,由此建立起了由辩证法所标注的、具有穿透力的、以现实历史为落点的理论思维.这既是思维方式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和推进,也意味着政治哲学的一次重大革命和推进.因为马克思基于思维方式上的革命而对市民社会所作出的两方面的深刻认识和批判——对个人与共同体、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之矛盾的揭示以及对市民社会之"平等性"的历史批判,将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推进和提升到一个新的认知水平和理论高度,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价值与事实、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断裂问题.

    政治哲学思维前提马克思黑格尔

    马克思"类"概念的三次逻辑转换及其理论意义

    赵建建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莱茵报》时期到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集中使用了一系列"类"概念作为话语叙事方法,这一叙事方法源自费尔巴哈的"类"概念,是通过主宾语的"颠倒"实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认识模式和批判方法.马克思的"类"概念历经三次逻辑转换,解蔽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分裂"背后隐蔽的二元论,消解了一切关于民主、人权、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抽象性,指明自由的真正内涵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厘清和探究马克思"类"概念的三次逻辑转换,对于理解马克思关于自由的真正内涵及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哲学革命和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市民社会二元论自由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研究

    周良书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延安时期,党将自我革命真正付诸实践.这场自我革命中心议题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此过程中,党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以保证自我革命的顺利进行.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二是总结"历史经验",三是强调"以上率下",四是注重"自我反省",五是实行"民主集中",六是主张"团结同志",七是把握"辩证思维".延安时期的自我革命不仅使党空前地团结和巩固起来,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工人数量相对较少国家里,如何建成广大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成功推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

    延安时期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

    全人类共同价值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理论的贡献

    林伯海邢斐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人类共同价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站在人类道义和价值的制高点,致力于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类发展主体论角度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了两制竞合下人的交往新形态,既关照全人类共同利益需求,又追求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从人类发展规律论角度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拓展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价值生成规律的认识;从人类发展目的论角度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求同存异中打造全球治理新格局,在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引领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理论作出了贡献.

    全人类共同价值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