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李惠斌

双月刊

1004-5961

010-66509601

100032

北京西城区西斜街36号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理论性学术类期刊。刊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和资料,报道马列著作编译的重大变动,研究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结构问题

    贾高建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结构问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广义社会,亦即作为全部人类生活总和的宏观社会系统.不同领域的划分表明了社会系统的一般构成,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多层次分析框架,进一步揭示了这些领域之间有机联系的主要机制.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多种不同的关系和联系交错并存,形成一个丰富生动的联系网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领域之外,所谓狭义的"社会领域"指向社会系统中人的存在,需从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的关系去把握;而"生态领域"中所呈现的则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联系,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应给予充分重视.

    社会结构历史唯物主义联系机制社会主客体社会与自然

    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张传慧
    8-11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宁阳
    11-14页

    坚持"两个结合",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陶虎
    15-17页

    论习近平民生观的绿色底色

    钟瑞添李旭华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民生观是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民生观,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支配下追求公平正义的民生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前提下的民生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民生观.习近平民生观绿色底色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从大西北知青岁月烙上追求绿色发展的印记,到福建工作期间将摆脱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再到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和践行"两山"理念,再到在新时代伟大实践基础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蕴含绿色底色的民生观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上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

    习近平民生观绿色底色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人民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历史演进和科学内涵

    王军旗宁勤翔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人民话语体系的发展史.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哲学视角对人民话语进行了理论建构.回溯历史,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完成救国大业,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完成兴国大业,坚守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推进富国大业,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全面推进强国大业.经过持续探索和大胆创新,中国共产党人民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既包括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拜人民为师、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创造论,也包括以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人民标准、把牢为民造福政绩取向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评判论,还包括以坐稳人民江山、打牢人民根基、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地位论.

    中国共产党人民话语体系人民至上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

    任鹏刘丹丹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由"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开创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在"第二个结合"的视域下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理路,可以看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坚守人民立场、实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的过程中所彰显的人民性,构成其逻辑起点;在坚持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过程中所彰显的民主性,构成其逻辑主线;在坚持治理过程全链条、治理空间全方位、治理内容全覆盖的过程中所彰显的全面性,构成其逻辑特性;在坚持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过程中所彰显的有效性,构成其逻辑旨归.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全过程人民民主"第二个结合"逻辑理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

    黄广友江洋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最新成果,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在借鉴和吸收既有文明合理要素的过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未来图景,彰显了打破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必然趋势,表现出向着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的文明发展趋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综合协调发展,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新方案;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文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世界文明发展确立了新准则.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文明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共同富裕的实现

    王思远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摆脱"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社会,其发展形式和发展目标都围绕着人的需要而展开."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话语解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达成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需要在共同富裕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在共同富裕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共同富裕

    《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

    刘敬东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批判功能.《宣言》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抽象地抗拒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历史的思想主张,以及惧怕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反动的理论性质;揭露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试图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生存、抗拒资产阶级社会必然向共产主义社会演变的反历史的阶级本质;阐明了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试图通过改良主义的善良呼吁,而不是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解决现代社会冲突的理论本质.《宣言》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出发,建构了前现代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演变序列,揭示了现代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社会的世界历史使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贯通或有机统一.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永葆革命青春、生机和魅力的秘密所在.

    《共产党宣言》历史意识阶级意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