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半年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马克思法哲学的基础

    赵凯荣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流传甚广但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一道难题是对马克思法哲学基础的原则性错解.这一错解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对马克思重要经典思想的错解,而且在实践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这一误解认为马克思把法和法律看成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这一误解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法制不过是权力和意志的附庸、工具和手段.然而马克思认为,无论是主张法律是权力的表现还是认为法律是意志的表现都是错误的;本质上,法律既与权力无关也与意志无关,而只与生产力和生产的经济条件有关.经济条件与生产力构成一种可以用自然科学精确性指明的平衡关系,而法和法律与生产力和经济条件在此平衡的基础上构成一种不平衡关系.政制的特点表现为强力和及时,法制则具有长效和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有更长远的规划,因此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建立健全法制建设,习近平关于"全过程民主"的思想对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法律生产关系平衡不平衡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形成的内在逻辑研究

    孔婷张琪钰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自身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内涵经历了从对物"顶礼膜拜"到"感性的人的全面异化",再到"社会生产关系的物化颠倒",继而到"拜物教性质"与"拜物教现实和拜物教观念"的理论发展过程.这一内在的逻辑演进正是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以商品拜物教为起点来揭示整个资本逻辑的前提和基础.

    拜物教宗教批判异化物化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变革

    朱厚敏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性对象性活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隐含的本体论概念.马克思肯定费尔巴哈用以克服旧哲学宗教性的感性原则,将恢复现实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感性视为人的本质力量,将现实的人视为感性存在.马克思看到费尔巴哈所没有看到的辩证法这一批判方法的伟大之处,即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从而将现实的人视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历史性存在.只有从"感性对象性活动"入手,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才能理解马克思如何基于全新的前提完成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马克思感性对象性活动现实的人劳动本体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类本质论的三重逻辑

    程钢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将"人的本质"论述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ensemble)".然而,源自法文的德文"ensemble"被释译为中文"总和",是否真实反映马克思的本意?这成为国内学界长期忽略或颇有争议的问题.系统澄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真实意蕴到底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是"合奏",需要重回马克思经典文本语境,以辩证的理论视野,把握其人类本质论的三重逻辑,即以实践性统摄人的本质、以现实性规定人的本质、以生命性把握人的本质.只有通过实践性、现实性、生命性的"合奏",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提供了可能进路.

    人的本质社会关系实践物化生命性

    "普照的光"与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内在一致性探析——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矛盾论》文本的考察

    高欣雨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普照的光"与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在内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这体现在二者对主要矛盾原则的运用中.马克思提出了居"普照的光"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其他一切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主要矛盾原则,但已经将资本及私有制作为决定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主要矛盾进行批判.毛泽东在矛盾不平衡性原理中将对立统一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认识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存在决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普照的光"与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内在一致性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内部结构的认识;二是对主次矛盾动态转化过程的分析;三是对批判性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毛泽东"普照的光"政治经济学批判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论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超越思想

    唐云博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学术界的重点关注.拜物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作为社会存在,拜物教包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的递进构成了拜物教发展的进程.作为社会意识,拜物教观念包括商品生产者对拜物教的接受与认同,以及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即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证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拜物教永恒性学说是一种幻觉,拜物教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消亡,替代拜物教的生产方式是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将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扬弃私有制,采取劳动时间尺度,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联合——最终打破拜物教的束缚.但是,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并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实现.

    《资本论》拜物教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吕世荣周宏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日益激烈,愈发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史研究的重要性.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在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上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如此,提炼和展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对于认识当今意识形态形势、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理论史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和重构

    冷蓉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深入理解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社会概念,这一概念包含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思考.立足于社会这一存在论范畴,马克思展开了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指明了要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来把握社会的本质.同时,马克思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了对"商品""资本"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范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现代社会真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并不是为了终结现代性,而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基础上通过共产主义革命重构现代性,构建属于"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围绕社会概念对现代性展开的批判与重构在新时代具有深刻的时代意蕴.

    马克思社会概念现代性批判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

    纪方雄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他所实现的存在论哲学革命紧密相关.区别于既往的市民本体论式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含浓厚的实践存在论哲学意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市民社会"本身不具有规范性意味,它在根本上表征着现实个人生存于其中的资产阶级社会体系;其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既是一种极具现实批判性的"理论",也是资产阶级社会体系最终得以实现内在批判的实践需要.从对人的存在的崭新理解出发,马克思消解了市民本体论式政治哲学中"理论"相对于实践的霸权地位,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不仅植根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的实践境况,而且还参与塑形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向.

    市民社会实践存在论现实个人无产阶级内在批判

    马克思社会形式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意蕴

    陈洪鑫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形式思想标识出其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问题意识,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意蕴.首先,马克思社会形式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特质深刻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其次,基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独特问题意识,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象规定为"社会形式一资本主义形式".最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形式与其存在论前提的辩证运动规律科学地假设为纯粹形式,以此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发展的各种具体规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有限性的认识与科学批判的理论目标.从社会形式思想入手考察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社会形式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资本主义形式纯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