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明清小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明清小说研究
明清小说研究

王长友

季刊

1004-3330

mqxsyj984@sina.com

025-83724219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明清小说研究/Journal The 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发表明清小说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方面的研究论文、评论、研究信息、新研究资料;发表明清小说理论及与之相关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信息、新研究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儒林外史》素材来源考

    刘洪强
    16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林外史》素材来源问题较为复杂.有的素材确凿地借鉴了《琵琶记》《金瓶梅》《霍小玉传》等的情节,有的为"反模仿".有的情节虽然与其他故事有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情节为广泛流传的故事类型,不能简单地视为"借鉴".有的情节与他者有相通之处,此"相通之处"属于集体无意识.区分这三种素材来源方式对细化《儒林外史》的研究有很大帮助.《儒林外史》中范进"以鸡易米",现实中吴敬梓"以书易米",可知范进形象中有吴敬梓的影子.吴氏长子吴烺有诗"而今老辈销磨尽"与《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开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相似,据此,吴烺很可能参加了小说的创作.

    《儒林外史》素材来源《霭楼逸志》《东度记》

    论《儒林外史》的风景描写

    李萌昀
    178-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儒林外史》中,至少存在五种风景描写的文体:"如画"的风景、铺陈的风景、平庸的风景、怀旧的风景、怪诞的风景.其中,"如画"的风景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性,其他四种则是因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需要而产生于特定回目的风景描写的变格.从文体角度梳理风景描写的种类、特征、来源与差异,可以丰富我们对风景之文学功能的认识,更有助于深入理解《儒林外史》的写作艺术.

    《儒林外史》风景文体叙述

    《三国演义》与朝鲜王朝的"湖堂月课"

    肖大平
    200-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劝奖文臣,朝鲜王朝自世宗时期始设"赐暇湖堂月课"制度,选入湖堂的文臣每月需应题制述诗文,接受大提学的"科次"(评分定级)与国王的赏罚.肃宗八年(1682),大提学李敏叙将赵持谦、林泳、吴道一、朴泰辅、李畲、徐宗泰等六位文臣选入湖堂.是年,这批湖堂文臣应制各作《风雪访草庐》七言排律二十韵,前四位文臣诗作存世,皆载入其别集.34年后的肃宗四十二年(1716),文臣崔锡恒以用韵方式作同题同体唱和诗.五位文臣诗作皆围绕《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故事展开,五诗以凝练的诗歌语言,指涉《三国演义》全书中人物与故事情节,忠义思想贯注全篇.除湖堂月课外,朝鲜时期的科试与太学课试中亦曾以《三国演义》为题考核科考士子与学校(含太学与四学)儒生.揭示《三国演义》在朝鲜时期科考、湖堂月课及太学课试命题与应制中的运用,对于深入理解《三国演义》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演义》湖堂月课《风雪访草庐二十韵》三顾茅庐太学课试

    北美明清小说评点研究史述

    李金梅
    220-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北美明清小说评点研究成果,不仅可为我国小说评点研究补充文献资料,还能融会中西明清小说评点研究成果,形成一种横贯中西的整体研究.北美明清小说评点研究史以1972和1990年为节点,可分为三个阶段:1972年之前,明清小说评点本仅作为小说版本研究的考察内容;1972-1989年,主要是小说评点家和评点本个案研究;1990年以来,出现小说评点整体性研究成果.北美学者在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建构和评点史方面的研究对国内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北美明清小说评点理论建构小说评点史

    明治日本与梁启超小说趣味论的确立

    江曙
    238-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小说趣味学说是小说启蒙话语向小说艺术学说的重要过渡阶段.1900年,梁启超在《惟心》中提出"心境"论,并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企图建构小说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小说能"导人以游于他境界",情感和趣味是进入小说境界的必由之路.明治日本文艺资源直接影响梁启超小说趣味学说的生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坪内逍遥关于小说作为艺术及其影响机制的言说深深影响梁启超的论述,梁启超企图建构小说影响机制理论,认为小说"导人以游于他境界"的重点在于小说的趣味;二是深受明治日本历史小说写作的影响,由前期政治小说的思想说教转向历史小说知识图景的展现,蕴含政治思想、历史知识和文学趣味的历史小说逐渐成为小说界革命推重的小说类型;三是梁启超与留日学生等边缘知识分子关于"中等社会"的论争进而确定小说启蒙的主导力量,即由旧士大夫转化而来的新知识阶层和学生群体.随着启蒙主导的确立、小说类型的推重、小说影响机制的明确以及小说趣味论的生成,小说界革命在《新小说》第八号后逐渐转型.

    梁启超小说趣味论明治日本中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