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镇江隆安二年画像砖墓的画像与墓主

    沈睿文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镇江隆安二年画像砖墓图像内容的考察,认为其是一套不同于长江流域的太一出行组合,它提供了汉晋时期山东地区汉文化的太一出行的一种程式.该墓葬与南迁的山东世族有关,墓主很可能为徐邈.

    隆安二年山东地区太一出行徐邈

    云间仙境:从汉代云气纹看北朝六角形龟背纹的溯源

    庄蕙芷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角形龟背纹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中经常出现,不少学者认为这是经由丝绸之路传来的西方纹饰.事实上,这些纹饰在汉代就已存在,常作为丧葬艺术中升仙场景的背景图案,属于天象图母题之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些图像已经几何化,不但融入西方常见的联珠纹,格子中也填入当时所流行的仙人神兽等具有西方风格的图像.本文借由梳理汉代文物中的云气纹变化过程,说明此纹饰主要来自中国本土的云气纹.

    六角形龟背纹云气纹墓室壁画丝绸之路传播论

    明梁庄王墓出土鹘捕鹅玉束带发微

    王瑀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1年在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了一套鹘捕鹅玉束带,其残留玉带饰均刻画有鹘捕天鹅图像.论者往往据此将其与金元之际流行的"春水玉"关联,进而推测其为金元遗物.本文尝试通过分析"春水玉"图像形式的渊源与变迁,突破材质媒介的界限,以进一步明确梁庄王墓玉束带的造型来源,揭示其作为明代内府制器的可能.本文指出,这种可能性的成立,不仅源于形式考察,更与墓主个人趣味和生活体验相关.通过揭示海青驾鹅活动流行于明初宫廷及彼时宗亲之间围绕海青等猛禽展开交流互动的史实,梁庄王墓出土的鹘捕鹅玉束带与其他相同主题的传世器物和画卷共同成为体现明初宫廷生活与趣味的珍贵艺术遗存,进而为今天理解元明宫廷文化艺术的嬗变提供管窥之径.

    梁庄王墓鹘捕鹅玉束带春水玉永宣朱有燉

    飞来峰石窟造像分期与时代风格

    常青
    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可分为五期——吴越国、北宋、南宋、元、明,各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表现出对前代样式与风格的继承及其自身的创新性.总的来看,吴越国时期造像在题材、样式与风格方面主要继承了唐代传统,其创新性表现在个别菩萨像所着之佛装中,启发了北宋菩萨像的新样式.北宋杭州继续流行十八罗汉与五百罗汉题材,现存的一些造像对研究晚期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如飞来峰第5龛的卢舍那佛会图、第28号禅宗六祖像,是中国现存同类图像的最早作品.南宋开凿的飞来峰第68龛又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以布袋和尚表现未来弥勒佛与十八罗汉的组合.元代飞来峰造像在全国独树一帜,以其无与伦比的汉、藏式石刻雕像展示着对宋代艺术的继承以及来自尼泊尔与西藏的影响.在明代,杭州佛教及其艺术开始衰落,现存飞来峰理公塔造像主要表现为民间风格.

    杭州飞来峰石窟佛教艺术分期

    英藏敦煌绢画原始目录中所载《地藏十王图》人物身份问题考析

    杨青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藏经洞优秀的绘画品主要藏于海外,研究英藏敦煌藏经洞绘画品原始注记目录,有助于正确认识中英两国学者利用英藏敦煌遗书进行整理刊布、学术交流的历史.本研究通过对照斯坦因与助手罗里梅尔编著的五卷本《塞林底亚》(Ser india)中最原始的敦煌藏经洞绘画品目录,全方位考析该目录中所载敦煌绢画《地藏十王图》之人物身份解读的错误之处,完成了对该幅绢画"地藏菩萨"以及身边"善恶童子""四判官"等人物身份问题的纠错.通过深入探析中英文化的内在差异,从而推进国际敦煌学的史学与创新应用研究.

    敦煌绢画原始目录地藏十王图人物身份

    渊源与流变——敦煌唐代行草书写本风格释析

    陈锋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书法五体兼具,风格多样,其中以楷书为主的"写经体"多是抄写的正典,而行草书一般是为正典作的注疏或释论,以及书函或是题记.以汉文文书来说,其书法既有本土的书风,也有中原"崇王"或是初唐名家的书风.敦煌书法的渊源尤在汉晋,它也有一个传承的谱系,因此,敦煌的草书多是章草,而行书却受到西晋的影响,具有隶书的意蕴.在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法的风尚中,敦煌同样受到这种新风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王羲之风格的写本传世.本文着重研究唐代行草书的渊源与流变,以初唐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新材料、历史文献和图像对比等进行释析,以期对唐代行草书有新的认识.

    唐代敦煌行草书风格

    蔡京政治与书法概念的知识生成

    张斌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历史的复杂性方面讨论蔡京作为政治人物和书法家的互动关系和知识生成,先解决其作为政治概念的"奸臣"的历史生成,进而讨论蔡京的书法概念如何与政治概念形成共生关系,最后从心性和书法的相通关系来提示蔡京概念的复杂性.

    知识生成蔡京政治概念书法概念奸臣概念宋代书法

    形塑幽独:钱选《浮玉山居图》卷主题、意涵再思

    秦晓磊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浮玉山居图》"浮玉"二字的由来与误读出发,重析钱选此作之定名,进而认为画作主题与吴兴浮玉山或其他实际地点、景观无涉.这件自名"山居图"的作品,呈现的是画家心中理想化的隐居世界,更多以古人为师而非以造化为师.钱选通过对画史上既有的视觉语汇的借鉴和转化来塑造"山中避世而居"的意蕴,尤其从王诜《烟江叠嶂图》这类流露了被放逐者心绪的作品中汲取灵感颇多.山居图的出现和流行,与南宋灭亡后为社会现实所推动的隐逸文化新变息息相关,反映了元初南方文人群体所共享的避世之思、幽独之志及背后的自我排解、自我形塑.

    钱选山居图元初隐逸文化

    混乱、错误与亲蚕礼:宋人《蚕织图》研究

    李子衿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宋人《蚕织图》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图像,还原历史语境,并联系程棨本、狩野永纳本等不同版本的耕织图像,发现了宋人《蚕织图》中的混乱与错误之处.笔者认为这件作品可能因为南宋御前画师奉敕合作造画时为赶时效,不能顾及彼此间的协调而在画面中产生了冲突.同时,宋人《蚕织图》的题注者很有可能就是宋高宗的皇后吴氏.吴皇后很可能想通过题注宋人《蚕织图》并宣示后宫,作为没落于南宋的亲蚕礼的替代形式,以此宣扬自己躬亲蚕事的贤明与皇后亲蚕的威仪.这一推论也可以解释画中为何缺失了楼璹进呈《耕织图》原本时所作的耕织图诗.

    宋人蚕织图耕织图南宋宫廷画高宗吴皇后亲蚕礼

    仇英款《江汉揽胜图》时代考

    杜宇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的设色绢本《江汉揽胜图》集宋代画院、地方志舆图的绘制方法于一体,展现了古代武汉三镇的物事风貌.该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后立刻为书画界所关注,曾被徐邦达先生鉴定为出自明代某画家之手笔,该结论影响至今,并得到了包括武汉博物馆藏品主任夏建建先生等书画界人士的广泛认同.然而图中展现的信息与明代实际情况相悖.笔者通过对地方志、人物传记及相关史料的梳理和考察,认为仇英款《江汉揽胜图》并非出自明代,其绘制时间可推延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至雍正十年(1732)之间.

    江汉揽胜图武汉三镇黄鹤楼晴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