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河流域安祖神鹰在帝国时期的演变暨鹰狮翼兽形象的形成

    郭静云郭立新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河流域自阿卡德帝国至新亚述帝国时代不断有新族群进入并掌握统治权.政治变化带来宗教体系的变化,造成苏美尔文明中的母狮头鹰安祖神信仰没落.安祖的形象发生变化,从天上飞的狮头鹰转化为包含有鹰翅鹰爪特征的鹰狮翼兽,其信仰内涵也向负面发展,变为造成大洪水或偷走生命册,因此需要由神或英雄加以克服、控制、射杀或驾驭的异兽.在这种信仰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古老的神禽兽被视为需要克服的伪信仰.

    安祖西亚上古信仰老鹰崇拜狮子崇拜人格神

    造化流形:马王堆"镕炉图"与早期中国的生命炼铸理论

    吕晨晨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将马王堆三号墓《神祗图》(或称《太一将行图》)置于墓葬文化语境,从西汉的宇宙观与生命观出发,对帛画与奁中其他简帛、墓中的T形帛画等材料进行对比,提出《神祗图》实为"镕炉图"的全新解读.此帛画不仅与同时期贾谊《(鵬)鸟赋》中叙述的"天地之炉"生命观念不谋而合,更与其他简帛中的"流形"生命理论和两幅T形帛画描绘的生命重生过程呼应,体现了早期中国"镕炉炼铸"的生命想象.文章还进一步探讨"镕炉图"如何在汉代以降的道教修行中被系统化和仪式化,成为道教"炼形"理论与实践的基石."镕炉图"帛画不仅是中国早期生命想象的重要材料,更是理解马王堆汉墓设计逻辑与后世道教修行体系的关键.文章不只是对马王堆"镕炉图"的全新解读,也为理解中国早期宇宙观与生命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马王堆汉墓《神祗图》镕炉冶炼流形生命理论道教炼形理论

    德国表现主义者的任务

    周萱荻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1910-1920年活跃在德国柏林重要的表现主义艺术社群.这十年间,表现主义的运动目标从介绍新艺术转为促成由建筑领导下的艺术集合体,并且试图以一种积极入世的状态联结艺术与公众.表现主义逐渐成熟后,虽然受到外部批判,但有一条理念线索贯穿始终.本文以表现主义运动中具体的实践与组织为依据,探索这十年间的发展过程,理清表现主义的初衷是什么,他们的行动是如何逐渐偏离目标的,最终表现主义者的任务是否完成.围绕这三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

    表现主义艺术与大众绘画建筑

    中国画论如何开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

    杨思梁
    114-115页

    悬置的转向——20世纪末中国艺术批评的几个议题

    关子谦
    116-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经历了又一次重要转折.上一时期的问题有待回答,国内外新出现的文化危机又接踵而至,艺术批评的话语因之转向.在探寻新批评范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叙事转向、体制转向、全球转向和水墨转向四个主要议题.然而,回顾他们的实践历程,许多问题至今仍被悬置.本文围绕20世纪90年代艺术批评的几个关键议题展开,以期为国内当代艺术批评带来一点启示.

    20世纪90年代艺术批评叙事转向体制转向全球转向水墨转向

    "羵羊":异质性知识与墓葬艺术构成元素的再检视

    王晨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羵羊"概念考原的五说中羊说、鼠说与土神专指三说皆有理据,反映了差异化知识体系的认识.五行学异质性知识视域下的"羵(坟)羊"乃羊说,系凶兆之羊祸,讽刺君主不明而朝政不治,对理解季桓子与孔子君臣问答本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墓葬艺术构成元素的"羵(坟)羊"系土神专指说,可与鼠说相参,至迟在东汉又因时人误读而与"魍象"组合并催生出水、土二系说."羵(坟)羊""魍魉"等食尸之精怪特性刻画的清晰性与形象描摹的模糊性所呈现的两极性展现了墓葬中独特的以无显有的艺术魅力.

    羵羊异质性知识墓葬艺术知识体系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铜版的文化遗产价值刍议

    崔存明武将刘铮峰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铜版是凹版印刷工艺成熟时期的作品之一,作为中国营造学社主办的建筑类专门刊物的印刷母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印刷技术史意义与艺术史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与研究.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铜版文化遗产印刷技术史艺术史价值

    从福建船政学堂图绘课程管窥近代中国设计教育的先声与消匿

    路明
    12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福建船政学堂首设"绘事院".其开设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等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图绘课程,其实用性价值在学堂课程设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史料梳理,以福建船政学堂图绘课程作为典型,将其产生状况、发展历程等作为考察对象,管窥中国设计教育在特定时期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新式教育匆匆上路,未形成完善的教育理念指导,虽拉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序幕,初步呈现出早期设计教育的萌芽,但日渐式微,随着实业教育的淡出而消匿.

    实学图绘早期设计教育

    "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天府站生态化客站空间建构

    殷峻刘妍言毛晓兵刘强...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体验经济时代下,研究如何在公园城市语境下构建可感知的生态化客站,充分发挥生态体验的价值,于客站中营造新文化、新消费场景,为旅客提供契合城市美学特色的空间体验,促进城市文化传播.方法:对公园城市理论进行理论溯源和分析,探讨在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背景下铁路客站的建设要点;通过引入生态化体验设计的视角,以及相关领域生态化体验案例的分析,以天府站为载体,探讨生态化体验设计的思路.结果:在铁路客站原有的三大服务场景基础上构建生态美学体验场景,并基于场景分类提出了针对性的设计方向.结论:天府站作为重要交通枢纽,对公园城市理念的践行不仅体现在绿色建筑领域,还应体现在重视生态体验价值的转化和对生态美学的追求.

    公园城市体验设计生态美学体验场景

    16世纪英国哀悼首饰的兴起与演变——以戒指为例

    梁由之李昳尘
    138-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哀悼首饰作为独特的首饰样式,其兴起和演变源于1 6世纪的英国.哀悼首饰产生的原因既有本身作为遗物的文化因素,也有遗嘱继承的社会因素,还有宗教统治的政治因素.本文以戒指为例,将哀悼首饰的演变与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通过解读哀悼首饰前后呈现的不同特征,揭示首饰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中世纪时期的"谈判救赎",还是宗教改革之后的"死亡象征"与"私人纪念",哀悼首饰通过将死亡照进现实的方式,为生者提出了向死而生的哲学理念,其本身也成为一种善意的物质纪念.

    哀悼首饰英国戒指死亡象征私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