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澈见自性论周刚绘画的『绝对心灵』

    刘笑
    4-11页

    龙移:中国的现代主义与末代皇帝流亡朝廷的艺术

    马啸鸿赖星睿
    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4年,被逐出紫禁城后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定居天津.他在那里向自己昔日的英文教师庄士敦(Reginald F.Johnston,1874-1938)送上了临别赠礼,其中包括一本前清宫廷旧藏的南京画家陈舒(活跃于约1649—约1687)的册页,外加一把附有题字的折扇.如今,这两件作品再次聚首,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图书馆收藏.庄士敦于1931年返回英国后便在该校教授中文.溥仪还为庄士敦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1934)撰写了序文,并由宫廷书法家郑孝胥(1860-1938)抄录.这些艺术品与序文共同支撑了我们的研究,即探索中国现代主义时期溥仪流亡朝廷的鉴赏实践,包括溥仪使用的皇家收藏,以及他被日本塑造为伪满洲国傀儡皇帝(1934-1945年在位)期间对这些礼物的挑选.本研究超越了溥仪与其宫廷遗老臣僚广为人知的关系网络,并揭示出溥仪与新进的年轻艺术家、出版商和艺术潮流引领者郑午昌(1894-1952)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后者是水墨国画改革的领军人物.本研究重新揭示了郑午昌为《龙移图》(或《风异图》)这幅带有题跋的手卷做出的贡献.对于宫廷内部而言,该画纪念了民国时期溥仪出逃紫禁城的戏剧性场景.

    溥仪庄士敦郑孝胥陈宝琛郑午昌陈舒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修行故事

    葛思康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一幅近12米长的著名山水画卷.这幅画在1113年由18岁的神童王希孟在本身作为画家和道教修行者的宋徽宗(11 00-1125年在位)的监督下所绘制.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此手卷描绘了一个道教修行故事,即按照从俗世生活、入门受训、修炼积德,到最后得道(成仙)和仙人后生的顺序发展.这个故事通过人物、建筑、径路、桥梁和其他图像元素的细节描绘,引导观者在山水间穿行;同时,手卷的构图也以图像元素的特定位置和山水的形式从右到左发展.并且,由于徽宗的绘制监督和密切参与,这幅山水画卷也为我们提供了徽宗个人对"何为道教"和"道教修行"的看法,甚至让我们了解到他对宋代道教山水画的想法.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道教修行

    "赵家样"之初创:《万花春睡图》的母题、主旨、作者及艺术史定位

    黄杰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解读《万花春睡图》之建筑、人物、植物,特别是其中隐藏的诗意的密码,对其母题、主旨、时代、作者等予以判断.初步结论是:此团扇图为时调秦观《海棠春》的词意图,创作母题是中国文学著名的"海棠春睡"故实,人物主角为杨贵妃,主旨是表现面对失意的淡然,流落钱塘之际的"大赵"赵伯驹当是其创样人,其时约在绍兴八年(1138)或之后数年,标志着"赵家样"之初创及北宋中期以来诗画联璧审美思潮在南宋的继续发展.

    《万花春睡图》海棠春睡《海棠春》秦观赵伯驹赵家样诗画联璧

    张灵生卒年考

    马顺平
    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灵是明代中期与唐寅齐名的画家,其生卒年不见画史记载.根据张灵在仇英《东林图》卷后的一则诗题,可确定他与诗题受赠者东林同岁,结合同卷唐寅题跋及相关文献,可考证出东林的身份生年,从而确定张灵出生于成化八年壬辰(1472).同时,从张灵题跋唐寅《王公出山图》的时间及徐祯卿的诗文,可推测出他的卒年在正德元年(1506)至正德五年(1510)之间.

    张灵唐寅东林图钱贵

    北魏洛阳永宁寺泥塑初探

    莫阳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洛阳永宁寺位于北魏都城核心区,是由皇室出资营建的佛教寺院.根据记载,寺内有九级木塔,高百余米,是中古中国最高的建筑.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永宁寺遗址进行多次发掘,揭露出寺院遗址及塔基全貌,并获得大量泥塑像残块,为认识北魏时期的佛教建筑和艺术提供了丰富资料.本文从文献入手,还原永宁寺所处的历史、政治和文化环境,并进一步以风格和技术为手段,探索永宁寺出土泥塑的来源问题.

    北魏永宁寺泥塑像技术艺术史

    "伏羲女娲"还是"双龙相交"——再证麦积山石窟第74窟交尾浮塑

    郭兆龙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积山石窟第74窟西壁上部开凿有第69龛与第169龛,两龛中间的"交尾浮塑"存有争议.经笔者对北魏天水地区信仰的探赜、对北魏石窟龛梁与龛柱整体样式的梳理以及对"龙"与"伏羲女娲"图像特征及载体的分析,认为此浮塑为"双龙相交",也是北魏石窟常见"双龙回首"龛梁的变体形式.

    麦积山伏羲女娲双龙相交佛龛

    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天竺人考证

    马丽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摩诘经变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绘画题材之一,各国王子问疾图最早出现于初唐维摩诘经变方便品中.自初唐至晚唐,在问疾图最前端的醒目位置不仅有黑身卷发,戴耳环、臂钏,跣足的人物形象,还有束发、留胡须,两侧有侍从的贵族形象.至五代人物数量增多,且演变为身披彩带,戴臂钏、脚钏的神化形象.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图像的整理,可知该人物可能为唐五代的婆罗门僧人和刹帝利国王,即现今的印度人.天竺人形象的出现,是唐代丝路繁荣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维摩诘经变唐五代婆罗门天竺

    须菩提礼佛:森木塞姆石窟壁画"三道宝阶降下"补释

    任平山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龟兹石窟壁画"三道宝阶降下"描述佛陀从三十三天返回人间,优填王捧佛像见佛,莲花色比丘尼变化成转轮王先行见佛.相关图像现存六例,以森木塞姆石窟第48窟壁画内容最为丰富.分析图中礼佛比丘,可以确认壁画表现了须菩提解空见佛之景.

    龟兹克孜尔森木塞姆须菩提

    文、意与一画:关于书法的现象学思考

    柯小刚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书写经验中,伴随连续书写动作的是思想感情的意识流,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字形想象.伴随书写的意识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声音,是以句子为单位的内在语言,而不是以单字为单位的文字图形想象.所以,"书法"之"法"并非脱离文脉的字形空间构成法则,而是在实际书写中展开的笔意、书势和书象之间的时间运化关系."意在笔先"的"意"既指笔意,也指文意.文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在书写过程中体现为书者心中的音义之流与笔下的使转行动之间的关系.在文意和笔意紧密联系的书写中,千画万画犹如一画;一画之后的千画万画也仍然指向原初的未分之朴.

    一画书法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