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诗性的艺术关于中国当代油画本体语言和写意性研究的思考

    张祖英
    4-9页

    晚清百态中的乡土文化

    霍吉淑陈怡
    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从物质文化的视角,探讨晚清以来地方士绅、底层人民及女性群体的生活痕迹,分别从农村人群、城市生活、城市人群、城市住宅、家居装饰、服装、社交中心——寺庙、娱乐、美食九个面向,考察平民的生活处境、营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其所勾勒出来的人民形象,贯通时代的思想观念、行为表现与社会样貌,更具全面性和立体感.本文别具洞察之眼,重新揭露晚清复杂的社会面貌及丰富的社会活动,开启了一个新的物质文化研究路径.

    物质文化身份效仿文化塑造

    全球视野下的清代

    何安娜陈怡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证明19世纪的中国仍然按千百年来的惯例,以多元形式来维持与广阔世界的联系.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人口、物品以及思想的快速流动也给中国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清朝流动人口离开国土,成为新社区的一部分,为整个东南亚和周边地区创造了繁荣的物质条件和知识创新的场域.19世纪后半期,因遭到欧洲及日本侵略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改变了原有的制度,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器物,让清王朝以及清朝公民的物质文化达到另一个高度.同时,随着人与物品的流动而产生的思想交流,创造出一种新的思想氛围.这些背景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改革与革命奠定了一定基础.

    全球性广州通商口传教士物质文化"混合"

    燕文贵《溪风图》题跋残卷初探——兼论大长公主雅集的成员构成与政治联动

    段莹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宫旧藏燕文贵《溪风图》流出清官后遭到撕毁,目前存世题跋残卷中可见十三家跋,使之成为可与黄庭坚《松风阁诗》比肩的,反映元大长公主雅集盛况的另一件名作.而联系雅集的时间以及题跋诸人的身份情况,可以推知此次雅集还有更深层的政治内涵.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随着太皇太后答己与权臣势力的消歇,政治局势发生变化,祥哥刺吉以文化活动表明对英宗的支持,并通过笼络英宗信任的文臣群体,形成政治势力间的联动.而在这背后又反映出元皇室崇儒一脉的发展及大长公主在其中所起的潜在作用.

    《溪风图》题跋元大长公主祥哥刺吉书画雅集

    杨维桢别号与斋名考

    顾工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末著名文人杨维桢的别号与斋名特别多,其中蕴含大量信息.本文结合杨维桢的生平经历及志趣,利用文献、墨迹与印鉴,对铁崖山人、梅花道人、东维子、水南山北楼、铁史藏室、抱遗阁等杨维桢的20余组别号、斋名进行考释,解决了一些令人长期困惑的问题.

    杨维桢别号斋名

    "唐画断"考证及其历史中的编辑策略

    王士超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朝名画录》因对"逸"品这一绘画品评标准的首次提出,在中国古代画论史中占据重要地位.自宋代《直斋书录解题》开始,因其前文序中有"此画录之所以作也"一句,有辑录者认为《唐画断》和《唐朝名画录》是同一本书.而清以降,逐成定论,二书统称为"唐朝名画录";称为"画断"的版本亦逐步散失,直至现在往往被认为是同一本书.然而,通过追溯其传播最为关键的两宋时期,会发现在此时期许多文献记载中,二书往往并存,且内容差异不少,此"画断"是否为朱氏所撰,尚待考证.本文援引多条线索,梳理其流变,以从源头上考证二者之关联,讨论宋代手抄本与雕版印刷之间的编辑策略对画史书籍的影响,并试图推测其背后的画学理论思想之影响.

    唐画断辑佚唐朝名画录逸品

    《书画跋跋》的创作动机与王世贞"鉴赏家"形象的解构

    葛恒新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孙鑛《书画跋跋》一书中,不论是采用反问、陈述、"跋之再跋"等创作形式,还是揭示王世贞的鉴赏谬误、完善王世贞的鉴赏内容、提出新的鉴赏观念,都是孙鑛将自己的认知世界、情感张力和鉴赏材料折叠进《书画跋跋》的实践.从话语权竞争语境下看孙鑛《书画跋跋》的创作实践,可以发现孙鑛创作《书画跋跋》的情感褶层,即是为了解构王世贞的"鉴赏家"形象与地位,以建构孙鑛自己的鉴赏家形象,从而获得文化地位,并掌握话语权.

    话语权竞争书画跋跋孙鑛王世贞鉴赏家

    选择、使用与表现——董其昌书写用墨考

    俞凯悦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文房器具的研究,早在宋初苏易简就曾著有《文房四谱》一书,这对当时和后代的文人影响颇深.董其昌传世书法作品纸墨精良、飘逸空灵,展现出一种秀逸圆劲的淡雅书风.这种书风的形成,除涉及书家的个人意志外,当然也不能忽视其精挑细选的书写工具及材料所发挥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相关史料及图像资料,从物质性角度探讨董其昌在书写时对传统工具材料——墨的选择和使用情况;并通过其所选择的笔、纸两种材料对墨的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展现董其昌在书写时墨的整体表现效果.董喜用徽墨,徽墨黑而亮,但其使用的表达效果离不开其所选择的笔和纸.董喜用高丽纸、藏经纸、绫等纸张,且喜用健毫书之,这些物质材料的选择使得其墨的表达达到自我书风表现的理想状态.

    纸笔选择表现

    金石传拓与晚清著述风潮

    徐发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古代雕版印刷之外,依据拓本成书亦是书籍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依拓成书又以晚清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晚清金石著作、函札尺牍、题跋札记的梳理与分析,主要探讨了晚清金石收藏为何成书,拓本成书的几种类型,拓本成书过程中的拓本粘贴与技术要求,群体赠拓与金石成书.通过研究,本文指出,正是晚清金石器物的大量出土及金石拓本的传播与流通,才引发了晚清文人士大夫的著述风潮.

    晚清金石传拓著述类型成书方式

    从白岳到黄山:明清徽州行旅中心的转向

    林钰洁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陈述明清之际白岳、黄山名声兴盛之始末,将之与因此而兴的黄白游,以及由黄白游产生的山水画联系在一起,在一个整体的社会环境中阐明以白岳、黄山为主题的卷轴画的诞生缘由.在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以吴门画家为创作主体的白岳图像逐渐转向以地方画家为主导的黄山图像,这一切不仅仅发生在黄山白岳之间,更与千里之外遥居紫禁城的九五之尊息息相关.帝王的喜好、王朝的更迭牵动了两山名望的盛衰隆替,江南文士一手塑造的白岳图景在清代走向沉寂,逐渐消弭在黄山浩瀚的松石云海之下,徒留虚名.

    白岳图黄山图齐云山嘉靖大礼议吴门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