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方想象与西方幻象——18世纪的屏风与镜屏

    陈轩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来自东方的屏风与来自西方的大型玻璃镜在进入全新的文化环境之后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在欧洲,屏风成了西方人展开东方想象的重要布景,并且经常被与大型玻璃镜放置在一起,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屏风会使人联想到屏风后面的秘密活动,而镜子则揭示屏风之后的真相.在中国,从欧洲传入的大型玻璃镜则被与作为传统家具的屏风结合,形成了镜屏.镜屏也由此成为制造室内幻象的重要道具.屏风与镜屏令我们窥见来自异国的事物如何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焕发生机,也揭示出物品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的能动性.

    屏风镜屏能动性幻象中国风

    塞尚重新开始整个绘画:从潘诺夫斯基、布里翁-盖里到梅洛-庞蒂

    卫俊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分析在塞尚透视法问题上,从潘诺夫斯基到布里翁-盖里,再到梅洛-庞蒂的理论脉络.潘氏描述了从古代到文艺复兴的透视法发展史.布氏将潘氏的研究拓展到塞尚研究上,指出塞尚探索透视法的过程重现了潘氏所描述的透视法发展史.布氏的研究启发了哲学家梅洛-庞蒂,梅氏认为布氏的研究很好地说明了画家重新开始整个绘画史的机制.然而,布氏延续了潘氏研究中的不足,同时布氏将潘氏透视法历史严格对应到塞尚身上也有问题,所以对于梅氏来说,布氏的写作并非一份坚实的论据.另一方面,梅氏对于画家重新开始绘画史有自己的哲学解释,布氏的错误并没有让梅氏的论述失效.从梅氏的立场看,不只是塞尚,任何勤勉工作的画家都重新开始了整个绘画.在这段思想脉络中,我们也能看到在考察艺术理论问题时,艺术史研究和哲学研究间的张力.

    塞尚透视法潘诺夫斯基布里翁-盖里梅洛-庞蒂

    "艺术史方法"——阿尔珀斯的教学实践与史学观念

    喻盼瀛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对阿尔珀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个人学术著作的分析与阐释上,而她在艺术史教学和学科建设中的贡献则鲜少有人关注.本文以阿尔珀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重新修订开设的课程——"艺术史方法"为研究材料,梳理其具体的本科艺术史教学实践活动,并从观看的重视、艺术史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这三个角度,分析课程背后反映出的阿尔珀斯的学科思考和艺术史观.

    阿尔珀斯艺术史方法教学观看跨学科

    形象史学视野下的中秋节俗探源

    刘明杉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祈愿长生是古人神仙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先秦两汉开始,历代帝王中多有热衷神仙之术者,他们对修仙和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促进了道教的繁荣发展.在神仙信仰的需求和影响下,"嫦娥奔月"与道教成仙思想相结合,原属西王母的不死树、不死药等内容被融入其中.唐代的中秋赏月活动尚为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雅集,而到了宋代,中秋节已成为烟火气息浓郁的大众节日.明代时中秋节地位进一步提升,嘉靖年间皇家修建月坛用以祭月,民间拜月和各项节俗活动基本定型下来,历经明清两代,一直传承至今.

    蟾兔嫦娥西王母修仙中秋节

    明代玉佩及相关问题研究

    石婷婷刘国祥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佩在明代冠服礼制中地位尊贵,只有皇室宗亲和三品以上的达官才有资格佩戴.以往关于明代玉佩的研究,讨论范围有限,有待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对与之相关的三类佩饰——玉禁步、玉事件、白玉云样玎珰更缺乏系统阐述.有鉴于此,本文根据考古实物与历史文献的互证,着重探讨明代组玉佩的类型、艺术风貌与社会文化属性,包括使用情况及其与时代等级制度、礼仪文化和审美时尚之间的关系,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借此管窥明人的用玉观念与用玉风尚.

    明代玉佩艺术特征等级制度统治思想用玉观念

    中国玻璃背画的题材与分类问题

    龚之允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玻璃背画的起源与发展是世界长期以来的困扰.在过去的几年中,关于中国玻璃背画的文献与实物的互证与溯源已有了一定突破.关于中国玻璃背画的传播途径虽然有所争议,但通过对一些标准器的考察,可以认为18世纪中后期出现的玻璃背画基本生产于中国,且分为西洋笔法和中国本土笔法.本文旨在对18、19世纪的玻璃背画题材和分类进行讨论,并从中推演出这一艺术门类的发展路径.

    中国玻璃背画清代宫廷史贝霖

    传统工艺振兴与文化生态重构——从品牌建设维度反思中国传统工艺企业发展

    高登科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工艺振兴是基于核心技艺的传承、保护,让具有传统工艺文化形态的产品通过新的方式重回现代生活.在传统工艺振兴的过程中,技艺是核心,产品是载体,经营和销售是手段,目的是让人们重新与传统工艺之间产生多维度的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总和就是品牌.传统工艺的品牌建设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既是经营手段,也是文化生态的重构.传统工艺的品牌建设需要在工艺与产品、生产与生活、传统与现代、独特性与适用性等多重维度,完成时间与空间层面的文化生态的重建,也只有在多重维度的着眼之下,传统工艺才能在生产、经营等方面有迹可循.本文基于传统工艺企业的调研数据,通过品牌建设数据和模型的梳理,为传统工艺企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传统工艺品牌建设文化重构文化生态

    南泥湾精神的另一个指向:八路军三五九旅的生产创造性研究

    黄厚石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创造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同时,三五九旅供给部也广泛地经营工厂、作坊和商店,成为当时部队生产经营方面的模范.能够创造出从设计到销售的一整套商业系统,是因为三五九旅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一种集体主义的生产创造性.这种生产创造性的实现,既依靠领导者对技术人才进行激励和选拔,也取决于团结军人合作社在组织制度上创造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向内部寻求集体主义创造性的实践仍然是新中国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谋求发展的基本思路.

    八路军三五九旅设计生产创造性南泥湾精神

    反功能设计是否可能:批判性设计述评

    曲康维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判性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出现的一种设计主张,追求通过反功能来实现对设计潜力的解放和对更好未来的追寻.进入21世纪后,学界对这一设计追求的阐释衍化出两种路径,即"原始批判性设计"和"衍生批判性设计"."原始批判性设计"以非方法化为前提,从概念重构入手来完成对功能主义的破除,在形式语言上则走向风格化与观念化."衍生批判性设计"则通过引入批判哲学,追求对设计过程的方法论构建,以社会化和公共性为自身目标.通过对批判性设计在理论发展和阐释路径上的反思,本文认为批判性设计所许诺的"更好未来"和其采用的具体路径至少存在三重矛盾,在未能解决之前,批判性设计将无法达到自身在美学和伦理上的宏伟愿景.

    批判性设计反功能后现代人机交互

    作品选

    封2,前插1,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