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大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美术大观

辽宁美术出版社

范文南

月刊

1002-2953

msdg3151@163.com;msdg3151@yahoo.com.cn

024-23833151;23419510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29号

美术大观/Journal Art Panorama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立足东北,面向全国;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调群众性、知识性、学术性与时代精神,为繁荣美术出版事业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静物画杂谈

    奥迪
    4-8页

    两汉北丝绸之路前缘后世多元艺术文化史迹考证探寻

    夏燕靖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汉北丝绸之路为中原王朝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条重要通道,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促进了中西互补性交流,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而且也是中原王朝了解更广阔世界的关键窗口和重要途径.况且,古代北丝绸之路可追溯前缘至先秦,后世延续可到明清,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距离广度来看,探寻两汉北丝绸之路前缘后世多元艺术文化史迹及其构成的历史背景,都是对东西方之间,尤其是对中国与西域诸民族之间长久以往在传统政治、商贸经济和艺术文化等领域交往史料的深度挖掘和整理,从而阐明缘起于不同历史条件及背景下的丝绸之路,其政治、经济、艺术与文化在沿线各国及各民族间形成的文明互鉴,乃是促进东西方文明共享发展的必然动因.由此,本文探讨的话题便是针对两汉北方丝绸之路这一遥远文明留给当今的历史追溯.当然,这个课题的探寻也是对自先秦至两汉这条被誉为"冒险之旅"与"互通之旅"的线路进行的又一次有目的性的寻根.据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推进讨论:一是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二是丝绸之路构成的多元艺术文化交流渠道;三是丝绸之路上的工艺文化交流与传播.针对这三方面的考证探寻,试图挖掘出更加丰厚的史料揭示丝绸之路前缘后世具有的历史文脉的珍贵价值.

    两汉北丝绸之路前缘后世多元艺术文化史迹考证探寻

    图像学视域下汉代西南丝路上羽舞与中原羽人舞比较研究

    张洁宁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据图像学视角,针对汉代中原与西南地区出土器物上的羽人舞蹈纹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二者对舞者形象的塑造有迥异的表现与表达.西南羽舞主要以持羽、饰羽为舞者造型特征;中原羽人舞则以生羽、化翼的身形异化来强化羽人的神仙身份,并由此引发羽舞动作设计上的差异性.与此同时,随着乐舞百戏在汉代的日益盛行,二者均有从舞蹈到戏剧的模式化演变倾向,且都蕴含模仿鸟类形体表达的朴素审美理念.据此,本文将此类舞蹈表演形式与西南丝绸之路相关器物纹样进行比对,发现在舞蹈富有戏剧性转化形式的过程中,西南羽舞很有可能逐渐融入中原百戏的表演体系之中,即由此丰富了汉代多民族艺术交融于一体的特色,以此揭示中华民族古老艺术浑然一体的民族特性.

    汉代西南羽舞中原羽人舞视觉形象比较

    丝路东传与跨文化研究——以日本正仓院金属工艺藏品的装饰纹样探析为例

    罗贝琪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其东传过程促进了多元文化在中国的融合并影响至日本.本研究以丝路东传为背景,聚焦日本正仓院金属工艺藏品中的装饰纹样,通过实物考察和图像分析,结合跨学科视角,探讨三个核心问题:首先是对代表性藏品在跨文化交流下的多元化装饰纹样进行微观分析;其次,从艺术史角度共时性解读纹样的风格、主题及其文化内涵;最后,历时性见证纹样的演变、融合与发展,以此阐明装饰纹样在丝路东传中的具体表现与影响,从而揭示文化艺术在跨地域传播中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理解丝路东传的历史脉络与艺术成就作出探索思考.

    丝路东传跨文化交流日本正仓院金属工艺品装饰纹样

    季节更替·光泽流转·音律振动:关于马王堆三号墓E57号漆奁内置物的讨论

    彭雪扬刘晓天文韬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文物里,三号墓的帛书可谓最珍贵的发现之一.虽然对帛书内容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同一漆奁(E57)内发现的其他物品却并未得到同样的关注.本文对马王堆三号墓E57号漆奁下层发现的器物进行分析,尤其是髹漆青蛙、蚌壳、两支竹笛的物品组合,提出可以基于季节变化、光泽特质、与天文相关的乐律三种构建原则对此进行释读.归根结底,这三种构建原则同样以生命的复苏为目的,只是在表达方式或激发手段上有所不同而已.

    马王堆三号墓漆奁

    重读李静训墓——以其早夭为中心

    王古今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静训墓是隋代墓葬的重要发现之一,其饰品与房型石棺是以往研究的焦点.但在其中也应注意李静训年幼早终的事实.作为早夭幼女,李静训的墓葬极为特殊.墓志中记其"寿夭",让人关联到魏晋时期"薄命早终"的镇墓文;从镇墓兽到"开者即死"的诅咒再到万善尼寺的葬地选址,无处不体现其外祖母杨丽华的保护之心;作为早终墓葬,结合唐李洪钧墓,可见隋唐时期对于早终幼童墓葬中"礼"的问题有着格外关注,其与成人墓葬之间的异同也值得进一步探究.

    李静训墓早终杨丽华

    为家国而作——莫高窟第321窟十一面观音像的图像特征及主题

    郭子睿沙武田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座盛唐家窟,莫高窟第321窟形象地展示着敦煌阴氏家族的文化观念与礼俗生活.其中十一面观音像颇具原创性,成为此窟一类内涵丰富的视觉语汇.画面融合密教传统与净土母题,传递出窟主对密教观音法门的认知与理解.更为独特的是,在风格样式上继承延续长安七宝台造像的传统,再现武周时期的佛教视觉.图像彰显出深刻的纪念碑性意义,不仅追忆展示着阴氏家族崛起的历史记忆,更突出表达了守护国土的夙愿担当,是其忠孝思想与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实为盛唐时期家国意识的视觉型塑.

    莫高窟第321窟十一面观音像敦煌阴氏七宝台造像家国意识

    敦煌的婆罗门拆幢图像——基于文本与历史的双重考察

    朱晓兰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弥勒经变中婆罗门所毁的"宝幢",其名称在经文中各不相同,这受制于译者关注视角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书写.弥勒经变中宝幢车的原型可能是行像活动时所使用的彩车,这与人们四月八日佛诞日和弥勒下生日期及庆祝活动的混同有关.壁画中的婆罗门拆幢情节从初唐到盛唐以后经历了"隐"与"现"两个阶段,这种转变与婆罗门拆幢情节本身的性质、时人对信仰的实际需求、时兴的艺术风格以及政治局势等方面密切相关.

    弥勒经变婆罗门拆幢弥勒信仰明堂失火净土

    丹棱县郑山摩崖造像中西方净土变相龛的图像研究

    陈思遥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四川省丹棱县郑山摩崖造像中,现存两龛中唐时期的西方净土变相龛,经考察发现,这两龛均与《观无量寿经》的内容有关.这两龛不仅在川北"阿弥陀佛五十二菩萨像"的图像模式基础上接受了《观无量寿经》的内容,着重表现往生的过程与方式,还通过多样化的往生方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往生空间.本文以郑山摩崖造像中这两龛西方净土变相龛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四川地区西方净土变相龛在中唐时期的转变和发展.

    西方净土变相龛四川地区中唐时期往生过程净土空间

    图以志像:唐嗣虢王李邕的墓志、史传与画传

    张雨萌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唐代宗室嗣虢王李邕的史传、墓志与墓葬壁画的叙述.李邕墓志与两《唐书》的记载出入颇多,乃至于记述相反.与墓志相比,因为安史之乱后,史观的持续改变,李邕的形象在后世不断被构建,两《唐书》将其描绘成一位趋炎附势、因裙带关系上位却又忘恩负义的小人和庸官.本文将李邕墓壁画与其生平记述对照,提出其壁画自有一套叙述,囊括他的身份信息、生平高光、葬时和死后的情境.壁画的叙述逻辑与墓志的描述立场一致,代表玄宗朝官方评价及当时的舆论走向,揭露出一个新、旧《唐书》构建以前的李邕形象,补充了史传缺失的生平高光、人物行事逻辑,乃至文字传记以外的细节.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图文关系的视角:如何解读墓葬壁画?本文揭示将李邕墓壁画乃至墓葬壁画作为画传的可能,并讨论中古墓葬壁画在描绘墓主其人时可能起到的功能.

    李邕墓唐墓壁画画传史传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