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3-14世纪伊朗与中国工艺装饰风格的异趣和互通——管窥故宫博物院"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陈列的伊利汗国文物

    王天凤
    29-32页

    "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印考

    何慧斌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两方鉴藏印常见于清代后期李佐贤、端方等人书画著录.五代王齐翰的《勘书图》、北宋蔡襄的《谢御赐诗卷》,南宋李结的《西塞渔社图》、元代赵孟頫的行书《心经册》、明代仇英的《唐人诗意册》、谢庭循的《杏园雅集图》、清代查士标的《二瞻双绝册》等作品皆钤有此二印.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于此二印的印主归属多语焉不详.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南宋《游似本兰亭序》封套题签处钤有此二印之外,亦钤有"缓斋审定"一印.缕析文献结合"缓斋审定"印的钤盖位置及文意内涵,可证"慎余堂书画印""亳州何氏珍藏"二印印主为活动于清代乾隆、嘉庆及道光时期的安徽亳州籍书画鉴藏家何天衢.

    书画印鉴藏印缓斋何天衢

    明清《洗象图》画意新论

    张雨晴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洗象图》的创作在宗教、人文乃至哲学上都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虽有样式化的倾向,但丁云鹏、崔子忠、吴彬、丁观鹏等画家一系列富有活力的诠释与再诠释,构成了《洗象图》图像演化的动力,折射出他们对于同一主题朦胧源头的不同想象和理解.

    明清时期《洗象图》乾隆帝丁云鹏崔子忠吴彬

    浅论宋代公共空间的书画装饰——以茶坊、酒肆为中心

    钱哲陈国利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坊、酒肆作为公共空间在宋代社会生活中兴盛,为公共空间书画装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题壁、屏风及挂轴是宋代茶坊、酒肆较为典型的空间装饰形式.三者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及空间属性,促使挂轴在后期逐渐成为茶坊、酒肆的装饰主流.本文通过分析题壁、屏风及挂轴在宋代茶坊、酒肆中的应用形式、装饰特征及发展过程,提出茶坊、酒肆本身的服务属性、宋代理学对书画欣赏行为的批判以及文人画的兴起,客观上削弱了对茶坊、酒肆书画装饰的正面评价,继而影响茶坊、酒肆装饰品位的进一步提升,最终限制了茶坊、酒肆书画作为公共空间装饰的效果.

    宋代书画装饰公共空间

    旭日江山:论傅抱石画中"红太阳"图像与中日韩古代绘画的关系

    陈艺婕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考证了傅抱石(1904-1965)画中多次出现的"红太阳"图像,认为该图像最初源自古代中国绘画,而不是日本画.这种正圆形的红色太阳图像,与横山大观(1868-1958)等日本画家频繁使用的"日轮"确有一定的视觉相似性,而本文将在更长的时间线和更广的地域范围里进行分析,从中日共享的古代绘画传统来解释这种相似性.通过梳理中国、日本、韩国的古代宫廷绘画中"天保九如""海天旭日""日月五峰"等主题,可以证明"红太阳"等相关图像元素起源于中国,广泛传播于东亚地区,长期用于表现帝王权威、国家意象.傅抱石和横山大观等中日画家们都具备模仿该类作品的条件与动机.他们实际上共同继承了古代中国绘画的传统.

    傅抱石横山大观新日本画宫廷绘画红太阳

    国立艺专战后复员史实考

    韩梦利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艺专经过半年多准备,于1946年5月底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分三路迁杭,并于当年10月复课,次年3月"复员完毕".现有关于国立艺专战后复员之事的记述,皆甚为简略、粗疏,且多有不符合史实之处.本文就国立艺专战后复员的过程做尽可能细致的考证,以求厘清史实.

    国立艺专战后迁校复员

    民国初期美术社团规模化兴起现象刍议

    郝惠谋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初期美术社团规模化兴起是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现象,它的出现既是时代使然,也是历史转型期美术界人士面对中国传统绘画正在经历的变局和危机时的必然选择,同时也体现了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这一现象有其独特历史意义:其一,它使变革期的中国绘画得以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下良性发展;其二,它成为美术展览会的有力支撑,进而为实现大众美育贡献了力量;其三,它促进了美术人才和美术作品的大量、集中涌现,进而在中西、新旧争鸣中推动了近代中国绘画多元发展之画坛格局的形成.

    民国初期美术社团规模化兴起

    "孰""生"之间——试论关良戏曲水墨画的美学风格

    陈文苑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良的戏曲水墨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京剧和水墨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创作媒介、表现技法等方面均有差异.关良在实现了从四维到二维的技法转换之后,通过对京剧的程式化有益经验的继承和发展,达到了绘画创作上"熟"的境界.

    关良戏曲水墨画程式化

    浪漫美学的东方之眼——劳伦斯·宾扬的中日艺术史研究

    刘一娴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针对西方汉学家、东亚艺术史家的研究文献已在国内学界呈现出一定的数量和规模.然而,对19、20世纪之交的一批早期探索者,还缺乏集中性的观照.本文聚焦英国汉学家劳伦斯·宾扬,通过其世纪之交的文化史视野、赋予南宋山水画的新价值,以及在英国先锋派运动中的积极参与三个层面,凝练宾扬的学术生涯与思想理论.本文指出,劳伦斯·宾扬将中国和日本艺术并置考量的路径,体现了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文化语境中残余的浪漫主义美学价值观念.

    劳伦斯·宾扬浪漫主义美学中日艺术南宋山水画

    后共识:马库斯·米森的参与式艺术理论研究

    刘纯成李新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库斯·米森是德国著名的建筑师、作家,"参与四部曲"的发起人.其研究涉及对批评空间实践的探寻、机构建设和空间政治.马库斯·米森提出的后共识性的艺术参与模式提倡人们成为中立者和"不请自来的局外人",以主动冲突的形式创造异于寻常和意想不到的新空间和新概念.本文将对后共识性参与模式展开讨论,探寻其理论来源、实践模式以及作用价值,并反思其理论的缺陷,从而得出结论:马库斯·米森提出的后共识性艺术参与模式是对伯瑞奥德等人所倡导的共识性艺术参与模式的一种补充,对探讨参与式艺术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马库斯·米森片面的强调冲突,忽略了冲突与共识的互动,又将引入到另一个极端.

    马库斯·米森民主冲突共识关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