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卷首语

    牛克诚
    1页

    投稿说明

    2页

    在跨学科实践中理解影像艺术

    缑梦媛
    4页

    跨媒介影像艺术中的"意会"与"适可而止"——专访杨福东

    聂槃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艺术已伴随技术的进步和影像传播方式的变革而深度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力.该如何看待当下影像艺术的新变化和新动向?杨福东的影像艺术作品融合了绘画、摄影、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媒介元素,展现出鲜明的跨媒介倾向,因独特的质感和表达受到国际认可,使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本刊特邀杨福东从个人经验和体会出发,对最新作品、艺术创作理念、影像艺术的跨媒介融合实践、科技发展的影响、影像艺术教育和未来前景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探讨.

    影像艺术跨媒介意会电影影像艺术教育

    从分门别类到触类旁通——关于影像艺术的学科定位

    彭锋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的分门别类,是现代化进程中学科分化的结果.艺术分门别类的依据,多半根据感官和媒介的可分别性,比如视觉和形象不同于听觉和声音,美术与音乐由此得以分开.然而,人的感官并非轮流活动,不同艺术门类专注于不同感官和媒介,一方面是强化和突出某个感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技术上难以兼顾多个感官的原因.影像技术的成熟,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语言艺术融为一体,并凭借其充分容纳想象力的非实在性和便捷的传播形式,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影像艺术不仅突破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还呼唤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合作.

    影像艺术短视频人工智能跨学科

    身体·宇宙:一种艺术行动主义?

    董冰峰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尝试勾勒近年来中国影像艺术发展的某些关键的主题及语言特征.一方面,影像艺术已经成为一种艺术世界通行的"世界语",中国艺术家也越来越多采取一种跨国、跨文化及跨媒介的灵活策略来进行艺术表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生态"(全球变暖)与"技术"(人工智能)等议题也在影像创作中凸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自2019年起,笔者联合参与策展的"集体三部曲"主题下的"重思集体"(2021)、"身体·宇宙:共同生活的艺术"(2022)与"未完成"(2023)三个影像艺术展览,以集体协作与社会参与为核心关切,同时也对前述议题进行回应,表现出"艺术行动主义"的积极主张.

    策展影像艺术当代艺术艺术行动主义

    激变时代影像艺术的调适及其知识体现

    段运冬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意义的表达由"文本—语境"为中心的语义场域主宰,不同材料、不同形态,乃至观众的不同参与方式,决定着影像艺术的指向.现今,这个语义场正进入一个激变的时代,数智媒介的全息覆盖、全球权力的结构变化、气候变暖的快速提升、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文明边界的剧烈冲突等,使影像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调适阶段,亟须从内(文本)外(语境)两个方面寻求影像艺术新质感的形塑.激变的时代、实验的媒介,两者的再次叠加,深刻影响着艺术家的自我表达、社会公众的文化参与,而且还在媒介逻辑、艺术表达、美学范式方面,孕育着新的知识聚丛.

    激变时代媒介逻辑主体表达美学指向

    漫游在广阔的中间地带——从展览"宇宙电影"看影像艺术的跨学科实践

    李镇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是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的重要媒介,而通过跨学科实践拓展艺术的边界则是影像艺术的核心价值之一.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提供了一种关于更广义的影像艺术和更广义的跨学科实践的想象.本文通过对展览的主题、框架、影像作品、展中展、大型装置和行动主义的分析,尝试提出将宇宙、电影、展览作为一种路径和方法,通过宇宙、电影、展览的整体性和中间性来建构一种影像艺术跨学科实践的主体性的可能.

    影像艺术跨学科实践宇宙电影整体性中间性

    跨,或不跨,都无所谓:再论"重要的不是跨界"

    蔡萌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笔者受《美术观察》之邀,围绕影像跨界这一选题,曾撰《重要的不是跨界》一文(《美术观察》2012年第7期).参与那次笔谈的其他学者基于当代艺术的语境,普遍探讨影像艺术重在跨界以及如何跨界.彼时作为"本体论原教旨主义者"的我,似乎在开倒车、唱反调,表达了对当时本土影像领域现状的看法,并提出重要的不是跨界,而是应该回归影像或摄影本体.具体说,重要的是应该回归摄影的媒介语言本体.笔者多年从事摄影研究和策展,此次重谈"影像的跨界",并不是说跨界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句式强调的是在影像跨界之上、之外的某种存在;其潜台词是想通过反语的方式,揭示、达到、实现一种比影像跨界更深、更宏大、更广阔的存在.

    影像版画摄影物性

    徐渭画像的塑造与传播

    朱万章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渭艺术的接受与传播有多种渠道,其画像的滥觞与广泛远播是传统渠道之外的另类表现.诸本徐渭画像的塑造,折射出明清学术视野中对徐渭的关注与追慕,是明清时期徐渭及其艺术受到激赏的一个缩影.在画像的品鉴与传播中,向璿、法式善、全祖望、洪亮吉、翁方纲、梁同书和叶衍兰等人多是学者、诗人,他们对于徐渭画像的关注大多源于对徐渭本人品格及艺术的推崇.通过对从明清时期徐渭画像的塑造与传播途径及相关现象的分析,大抵可勾画出非画家领域对徐渭本人的接受与认同状态,亦可从另类视角看出徐渭艺术在明清时期的影响与传播情况.

    徐渭画像自画像形塑接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