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想象的自我:一部明代棋谱的文本与图像

    李啸非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汪廷讷环翠堂刊印的书籍,由于多附有精美的木刻插图,而被学界关注.长期以来,环翠堂被看作商业印刷的重镇和徽州版画的代表,这一论断塑造了对于明代刻书者的某种固化认识.事实上,在版刻图像的背后,是刻书者基于印本的功能所"预设"的相当个人化的构想.本文透过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奕谱》,来探察刻书者对于书籍文本和版画图像的使用情况,以及刻书者如何借助刻书这一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明代棋谱文本图像环翠堂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畸人

    王水清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畸人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独特题材.畸人绘画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画家在作品中寄托自我的情感,表达不同的个性.畸人的绘画风格是相对于审美上取悦于人的"中正"风格的突破.这些极具夸张变形的形象具有美的规律,表达了画家的态度,抒发其内心情感,是画家个性才情的充分体现,给人以更多联想回味的空间.畸人绘画通过形式上的突破,展现了一种超越传统美学的审美追求,强调了内在精神的重要性,在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画畸人个性审美

    从"科学之精神"到"科学之方法"——蔡元培的"科学"观与"写生"问题再思考

    徐旷之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将蔡元培《北大画法研究会旨趣书》中提出的"科学之精神贯注之",放回到蔡氏执掌北大、画法研究会初成立时的具体语境以及"科学"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广泛流行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其科学观与美术实践.在笔者看来,蔡元培对美术的思考,一方面是站在文明史的整体视角,将美术纳入人类文明的总体性框架之中重估其价值,他的出发点带有强烈的"学"的色彩;另一方面,画法研究会的"课余"练习性质,又使得他不得不立足于教学实践,针对绘画自身的问题来谈,因而偏向于"术"的层面.他试图兼顾"画理"与"画法"两方面,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画会导师无疑占据更大的主导权.基于文化立场的判断和基于绘画实践的经验既存在共识,也始终有所差异.这意味着蔡元培的美育,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被导向具体的"画法"问题中去,从提倡"科学之精神"到号召"科学之方法"的"写生"便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蔡元培科学之精神文明史观写生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若干史实考辨

    沈宁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力图通过挖掘原始图文资料,运用文献学、微观史学、社会学等基本原理,采取以图证史的方法,梳理出徐悲鸿创作《田横五百士》过程中的某些细节,作为以史带论的参考依据,进而对徐悲鸿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画面人物取材背后的人际关系、作品展览时间、徐悲鸿与中央美术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强调作品的创作时间、场域对于作者艺术主张、作品立意与美术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以及研究中具有的实际意义,为同类主题研究论述补充些许被忽视之资料,同时延展出对当前收藏徐悲鸿作品相关机构对作品创作与展出标识的界定、徐悲鸿相关作品集的编辑出版、研究论文撰写中的著录规范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中央美术会规范著录

    "提高"与"普及":延安时期美术展览功能再认识与转型实践

    李辉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的美术展览作为一种艺术与政治的宣传活动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舆论引导与宣传动员功能.美术展览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前呈现出创作状态、活动规模、公众态度、现实效果等本质与成效的功能之争.《讲话》后的美术展览与边区的经济、政治、生产生活相结合,作为一种制度性因素对美术创作和艺术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倾向性和传播角度上实现了典型的艺术与革命的结合,也是一次在意识形态统一基础上的行为制度转型.

    延安时期美术展览转型

    "太行精神"在20世纪主题性绘画中的视觉建构

    欧群叶高金锁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行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延续.它在20世纪绘画中的视觉建构,贯穿于一个文化再塑造的过程中.这种塑造铭刻着时代的印记,表现出创作者自身的视觉意识形态等诸多信息.在抗日战争时期反映太行山区革命主题的美术创作常采用的图式是一种"接近式"的平视,而后来的创作无论是风景画、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的图式更多地呈现为"丰碑"式.

    太行精神民族精神丰碑图像太行山形象

    传承与互鉴——俄罗斯雕塑家格利沃伊研究

    李继飞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三百年的历史中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激烈交融与互鉴中发展.在多元文化交融撞击下俄罗斯雕塑艺术经历了不同意识形态的洗礼,在认知与反思中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俄罗斯雕塑家弗拉基米尔·埃米利耶维奇·格利沃伊作为亲历苏联时代又跨越俄罗斯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在时代变革中创作风格始终蕴含着"传承"的主线,坚守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创作理念,又创造出富于个性和俄罗斯民族风格特色的雕塑风貌.本文旨在研究格利沃伊的雕塑艺术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艺术教学以及对中国雕塑艺术的影响等多个维度的贡献.通过他的具体案例致力于揭示俄罗斯雕塑艺术的当代发展脉络,期待能够激发学界对我国雕塑艺术传承与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

    弗拉基米尔·埃米利耶维奇·格利沃伊俄罗斯雕塑艺术文化交融中俄艺术影响

    从主体到公众:妮基·德·圣法勒艺术作品的疗愈功能探究

    梁若懿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妮基·德·圣法勒是20世纪女性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她以丰富多元的创作形式和复杂多舛的生平经历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妮基作品的阶段性转变为主线,探究其创作之路由个体自我疗愈到公众疗愈的内在转向:她以极具破坏性的射击艺术与创伤"割席",通过反复诠释差异化的"Nanas"形象重塑自我,完成了自我映射与精神意识的认同与整合,最终呈现出面向社会群体与公共空间的艺术形态,即"塔罗花园"的构建,打造了一场象征化、精神化的大型艺术疗愈.

    妮基·德·圣法勒射击画Nanas塔罗花园艺术疗愈

    论伯纳德·利奇对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承继

    孙晓斌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以伯纳德·利奇为代表的、以"工作室"(Studio)为核心的手工设计运动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手工艺运动的主流.该运动和同时期在欧洲大陆出现的、以包豪斯(Bauhaus)为代表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相比,更为注重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法,更加注意艺术与社会改革的直接关联.这是由于他们的观念直接承袭自19世纪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这尤其体现在工作室手工艺运动的核心艺术家伯纳德·利奇身上.本文将通过对利奇本人著作和相关档案进行考察,探讨布莱克的浪漫主义艺术观、罗斯金的社会美学和莫里斯的手工艺实践如何共同塑造了他的基本理念,以及对工艺美术运动这一民族传统的接受如何使20世纪英国的工艺设计走上一条有别于欧陆的道路.

    伯纳德·利奇工作室手工艺工艺美术运动浪漫主义

    18世纪法国服饰的"中国风格"密码

    夏野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法国服饰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即以洛可可服饰为代表的独特的审美风格:图案和花纹的异域情调,基于文化误读之上的中国形象的追求;裙撑的平面化审美走向,是对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尝试等.由于欧洲人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接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隔阂和误读,才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风格"图案和花纹裙撑文化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