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文献
美术文献

月刊

美术文献/Journal Fine Arts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城之像:彭燃近作中的图像记忆与重构研究

    李佳馨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当代绘画艺术的创作趋势已经从艺术之用、艺术之器的延伸和拓展逐步转化为对艺术间的跨界、互融的探索与创造.艺术家彭燃的近作"城像"系列就是一组艺术形式跨界互融的作品.它们是现代丙烯画艺术与传统丝网印刷技术的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造像"手法.作品以武汉城市为主题,通过对城市景观的图像重构和符号运用,表达艺术家对故乡发展的思考和关注.艺术家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从一个视角诠释了城市文化和历史景观,让人看到了艺术表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互动.

    彭燃"城像"图像符号重构

    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看超现实主义绘画创作

    文杰于宏涛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现实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初期的欧洲,是一种反抗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画派的艺术家尝试通过多样的技巧和媒介,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表达梦境、幻觉、潜意识和非理性思维,以超越现实的束缚.亨利·柏格森的哲学凸显了对生命和直觉的重视,与传统哲学对理性和分析的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选取安德烈·布勒东、萨尔瓦多·达利和马克斯·恩斯特三位超现实主义代表性艺术家,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如何影响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并分析柏格森生命哲学及超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绘画的交融.

    柏格森生命哲学超现实主义绘画

    水彩花卉装饰绘画的表现语言分析

    申楠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彩艺术通过细腻的色彩层次与丰富的细节处理,在视觉上构建出既具装饰性又富含表现力的艺术空间.对水彩花卉装饰绘画表现语言的探索不应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的创造,更应通过对花卉自然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达反映艺术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文章以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元素的综合运用和创新,使水彩花卉装饰绘画能够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增强观赏价值,成为连接自然美与人文情感的桥梁.

    水彩花卉题材装饰绘画表现语言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叙事、空间和光影秩序

    赵愿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通过视觉元素、空间布局和透视技巧的巧妙运用,引导观赏者的视觉秩序,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视觉效果.细致分析壁画与餐厅建筑空间的光线和结构,可以揭示达·芬奇如何利用环境条件增强画面的叙事性和真实感.画家的构图策略展现了他对透视法的熟练掌握和对观赏者视觉体验的深刻洞察.探讨达·芬奇如何将舞台设计原理融入壁画创作,能够深入考查他对观赏者空间感知的理解.《最后的晚餐》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交汇的典范,为后世提供了关于视觉艺术创作方法的重要启示.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视觉秩序透视原理空间布局

    陌生化的审美意蕴——拉斯·艾琳作品研究新视角

    刘雨琳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重要理论,意味着反习惯性、反规范性和反逻辑性,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则是形象和空间的异化或偏离,即通过陌生化艺术手法的处理使接受者体验新奇的审美接受过程.拉斯·艾琳的作品充满了荒诞而神秘的氛围,究其原因是陌生化手法的应用.文章从视觉空间的异化性、艺术意象的疏离性和艺术接受的新奇性等角度,尝试对拉斯·艾琳的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陌生化"审美意蕴.

    陌生化拉斯·艾琳审美意蕴疏离

    波点皇后·无限圆点——草间弥生及其艺术创作

    宋蕾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间弥生是当代最具价值的女性艺术家之一,被誉为"波点女王",其作品中的波点已经成为极具生命力的艺术符号.文章从草间弥生的艺术经历和作品出发,解读波点艺术的魅力和深意.草间弥生将波点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每一个点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却又与整体构成了和谐的画面.在她的作品中,波点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对生命的诠释,象征着无限的可能与生生不息的活力.

    草间弥生艺术符号波点

    数字技术在环境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张云芳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但其在环境雕塑创作中的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环境雕塑以美化城市环境、提高民众生活品质为主要功用,数字技术在环境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亦需要进一步发展.文章主要研究数字技术在环境雕塑创作中的运用与实践,即将数字技术与雕塑本体语言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完善设计区域环境的功能,使创作视角更加立体与多维.数字技术高效、快捷、直观的优势在环境雕塑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发挥,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在雕塑领域有着较为广阔的运用前景.

    数字技术环境雕塑虚拟空间软件应用

    新时代地方院校艺术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孙婷瑜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地方院校艺术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文章以探讨美育视域下地方院校艺术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运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方法,阐述美育理念对地方院校艺术通识教育的影响,探讨地方院校开展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措施.研究发现,地方院校开展艺术通识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艺术教育体系,推动地方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而且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与社会进步.

    美育艺术通识教育传统文化地方文化

    地方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的"在地化"探究

    杨欢李云鹏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高校要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为当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美术资源能够为地方高校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有助于地方高校形成办学特色;高校课堂上集中式、系统性教学模式能为地方持续输出"接地气"的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地方高校产品设计课程的"在地化"教学策略,力求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美术资源双向双赢的目标.

    地方美术资源产品设计课程在地化

    艺用解剖学教学模式探究与思考

    程思淇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用解剖学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当今各大高等艺术院校或艺术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切关于人体艺术创作的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需要学习和运用艺用解剖学知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也愈发凸显.艺用解剖学是一门复杂而枯燥的理论课程,文章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出发,重点探讨在有限的课时和教学条件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艺用解剖学的兴趣,生动又高效地让学生吸收艺用解剖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

    艺用解剖学造型艺术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