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文献
美术文献

月刊

美术文献/Journal Fine Arts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符号学解析:从意象到虚幻空间

    蒙妍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倪瓒是元代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他的画风简约疏淡、意境空灵,独树一帜.文章从艺术符号学的视角对倪瓒山水画中的意象塑造与空间经营进行分析,通过考察倪瓒笔下松树、岩石、亭台等典型意象的象征内涵以及"一河两岸"式构图、折带皴笔法营造的虚幻意境,揭示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在家学渊源与个人艺术修养、道家哲学与禅宗美学等因素的影响下,倪瓒赋予点、线、面等视觉符号丰富的内涵,创造出空寂旷远的精神空间,表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美学追求.

    倪瓒山水画艺术符号学意象虚幻空间

    书画艺术中的笔墨与时代精神研究

    仇君君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表情达意最有效的载体,不仅仅是形式和手段,更是内容和目的.中国书画艺术的写意性和内在精神最终都是以笔墨写出,千百年来,笔墨精神更是一直备受中国文人推崇.中国书画艺术与时代同步发展、创新,并非抛弃笔墨的简单西化,也不是追求单纯的视觉形式美感,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文章简要概述笔墨的起源与发展,从笔墨与绘画及书法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保持发展中国书画艺术笔墨独特性的前提下,以笔墨精神表现时代精神,从而实现笔墨与时代的同构.

    中国书画笔墨时代精神同构

    论中国古代绘画中的聚点透视意识

    刘珈源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中国绘画空间的透视形态与画论中涉及的聚点透视意识.对于该主题,中西方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基础无外乎是非实证性的知觉理论、零散的考古学发现与二分法的审美信念.文章规避了往昔方法的不妥之处,以神经学、生理学与逻辑学的证据为基本依据,在人类视知觉并无生理学以外的基础这一大前提下,从文献、汉字逻辑、绘画实践几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绘画的透视形态以及画论中可能存在的聚点透视意识的探讨,最终确证中国古代绘画存在一定程度的聚点透视意识,但由于绘画媒介等物质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得到如同西方文艺复兴式的大发展.

    中国画论绘画空间聚点透视视知觉

    城市雕塑与环境设计——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分析

    王培娟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雕塑和建筑形式置身于公共环境中,承载着体现社会公共精神的功能.因此,现代化与精神性是当代城市雕塑的两个重要维度.创作者一方面要考虑整体的环境设计——既能拥抱新形式,又能继承传统雕塑的民族风格;另一方面要关注雕塑的社会公共性,强调雕塑特定的精神语义.如何化解现代化环境设计和传统公共雕塑形式的矛盾,开辟一条在意象表现中追求主题精神的道路,是雕塑创作者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主题雕塑为例,分析城市雕塑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探究创作者的独特创造理念和表现技法.

    主题雕塑公共环境纪念性隐喻意象化

    艺术实践的疗愈力量:探索艺术作为心理疗愈的途径

    刘婉云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疗愈通过艺术创作过程帮助个体表达情感,释放压力,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促进心理健康.文章首先概述艺术疗愈的发展历程,然后探讨艺术疗愈在绘画、艺术馆、涂鸦艺术等多个实践领域的应用,最后分析艺术疗愈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强调在心理健康领域运用艺术疗愈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艺术疗愈情绪心理表达

    数字藏品的社交价值研究

    司宇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藏品虽然同样基于区块链技术对艺术作品进行加密,生成唯一数字凭证,但发展路径不同于NFT.NFT主要依托公链生成二级市场、金融属性和社交属性.当前,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数字藏品不具备社交属性.而实际上,数字藏品主要依托联盟链,虽然目前并未开放二级市场,也不具备金融属性,但是已经显现出社交属性.文章从平台、用户两个角度讨论分析数字藏品的社交属性和社交价值.结果发现,数字藏品存在社交属性,且社交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变为社交价值.

    NFT数字藏品数字藏品平台社交属性社交价值

    论巴克桑德尔的推论性批评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之间的联系

    古康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批评家能否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或者说是否需要重构艺术家的意图,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争议点在于作品含义的归属是谁.传统观点认为归属权非创作者莫属,接受主义者则认为这取决于观赏者的眼光.巴克桑德尔的推论性批评恰好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即研究者所做的阐释只能是一种推论性批评,它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也不是随意解释,而是基于作品在场的一种客观猜测——"图画本身"与"观画者的思维"之间的区别必须得到正视.毫无疑问,巴克桑德尔的推论性批评中折射出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影子,中介者便是他的老师贡布里希对他的学术影响.因此,文章通过贡布里希这个学术桥梁,分析巴克桑德尔与波普尔学术之间的理论联系,厘清推论性批评方法的渊源与价值.

    巴克桑德尔推论性批评贡布里希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研究

    钱灵芝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油画作为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自清末民初萌芽,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创造与发展,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风格.文章对中国油画民族化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以期为中国油画的持续繁荣提供参考.

    中国油画民族化中西合璧

    校园题材动画中文化认同的构建研究

    周香玉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题材动画通过视觉符号、情感共鸣和跨文化传播三个层面构建观众的文化认同.在视觉符号层面,校园题材动画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人物形象直观地传达文化内涵;在情感共鸣层面,校园题材动画通过展现真实的校园生活唤起观众的青春记忆,促使观众重新审视自身的求学经历和价值观;在跨文化传播层面,校园题材动画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校园生活,促进观众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拓展文化认同的内涵与外延,增强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校园题材动画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探索了本土、民族和全球文化在新时代的错综交融,为构建开放多元的全球文化认同奠定了基础.

    校园题材动画文化认同视觉符号情感共鸣跨文化传播

    明代晚期的闺阁绘画艺术——以文俶为例

    黄晨曦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时期的女性绘画较前代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闺阁绘画的群体性特征在我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这对我们从另一视角解读中国古代绘画史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闺阁画家主要承袭家学,学习绘画的方式方法以摹古为主,难以有所突破与创新.文章以闺阁画家为研究对象,以文俶为例,探析晚明闺阁绘画产生的原因,分析女性画家们在绘画题材、技法、风格上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其在中国艺术史及女性艺术史上的价值.

    明代晚期女性画家闺阁绘画文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