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文献
美术文献

月刊

美术文献/Journal Fine Arts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本经冢出土的青白瓷盒研究

    李雨青宋景徽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平安后期佛教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日本经冢实质是日本社会为应对末法思想而采取的一种埋经仪式.文章对经冢中的青白瓷盒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揭示它存在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深意.对青白瓷盒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日本平安后期的社会背景,而且可以为探讨宋代青白瓷在日本及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及其深远影响提供重要的学术依据.

    青白瓷盒日本经冢平安后期

    南朝帝陵神道两侧瑞兽石雕的空间表达

    杨倩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南朝帝陵神道两侧瑞兽石雕的空间表达形式,分析它在古代陵墓雕塑中的重要地位.研究通过对石雕空间表达的分析,揭示了环境空间对石雕设计、摆放和视觉效果的深远影响,表明这些瑞兽石雕通过疏密有致、变化丰富的布局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节奏感与韵律感.柔和的线条趋势与石雕体量特性相互配合,呈现出集典雅精致与雄伟有力于一身的造型特征.同时,石雕的环境空间在塑造符合信仰、表达权威与文化价值的复合式空间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南朝帝陵瑞兽石雕的视觉和文化意义有着关键影响.这一研究可以为理解中国雕塑艺术提供新的视角,为创作者在现代雕塑创作中运用空间表达手法提供启示.

    南朝石雕雕塑语言空间表达

    《小列女》"面如恨"校释

    胡小雨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代名画记》援引顾恺之画论三篇,其中《论画》评《小列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因版本各异,学界有"面如恨""面如银"二论分歧,点断上李祥林、彭峰认为"恨"归前不归后.文章采用版本考证法、逻辑分析法,以《历代名画记》最初的版本为依据,回溯顾恺之所处时代"恨""银"二字的用法,同时结合刘向《列女传》的故事情节,得出《小列女》面应如"恨"的结论,且断句应沿袭学界传统观点,即"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

    《论画》"面如恨"《列女传》顾恺之

    民国时期留洋画家中体西用型中国人物画探析

    黄帆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留洋的部分人物画家在中国画改造中展现出显著的民族化倾向,他们强调运用中国传统笔墨技巧,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造型和色彩元素,实践了一种以中国传统为主体、西方艺术为补充的创新途径.徐悲鸿留洋前拥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留法时自觉深研中国人物画的薄弱环节——造型,并在之后的中国画改良中用西方的光影造型予以补正,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关良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浸淫中结合西方现代派的古拙用笔和变形,对人物画予以创新;丁衍庸在八大山人、石涛等画家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野兽派风格.他们的实践成果证明,中体西用型中国人物画改良这条路径切实可行.

    中国画人物画改良徐悲鸿关良丁衍庸

    叶毓山艺术教育思想评述

    许苡豪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闻名西南地区的艺术教育家,叶毓山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提出了"出作品、出人才""以创作带动教学、带动基础"等艺术教育理念,培养出罗中立、张晓刚等一大批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文章从叶毓山艺术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叶毓山艺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诠释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从而勾勒出叶毓山艺术教育思想的全貌,以期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叶毓山艺术教育思想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题材版画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功能研究

    鲁馨文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军事题材版画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艺术创作的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宣传功能,到改革开放后艺术创作的多元探索,再到走向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军事题材版画始终在艺术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军事题材版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人民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向往.文章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间轴分为前三十年、改革开放时期和十八大以来三个阶段,分别详细阐述各个阶段的艺术创作背景、政治环境及其对军事题材版画的影响,深入分析每个阶段的经典军事版画作品,通过对军事版画发展历程的梳理,进一步阐述军事题材版画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功能,并对未来军事题材版画的发展机遇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军事题材版画版画艺术风格视觉文化

    三江农民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刘洪波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江农民画与户县农民画、金山农民画等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经历,又因不同的地理区位、文化背景和创作主体的独特身份等而有着各自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文章通过对三江农民画的历史回顾,尝试探索三江农民画创新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三江农民画艺术特征价值创新

    本雅明的"震惊美学"在当代绘画中的体现——以马琳·杜马斯的作品为例

    宋昕宇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思想,结合马琳·杜马斯的艺术实践及其绘画作品,说明当代绘画艺术体现的"震惊美学",并对它的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本雅明"光韵""震惊"马琳·杜马斯当代绘画

    瞬时与永恒:《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中的时间性

    邓恬霖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时间性指艺术作品中以个人经验把握的内时间意识,其表达与艺术家能动性及社会时间观密切相连.针对美术史上诸多流派作品蕴含的时间性的探索已然展开,但缺乏当代艺术领域的目光聚集.文章试图对英国当代艺术代表作——达明安·赫斯特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进行个案研究,分析艺术家如何从材料、视觉符号、标题入手呈现富有哲学意味的时间观.作品中的时间性不但体现着赫斯特个人的艺术追求,亦是社会时间观念转化的结果.

    达明安·赫斯特《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时间性生物艺术

    但丁《神曲》的插图艺术——以威廉·布莱克和古斯塔夫·多雷为例

    郭笑棋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于1307-1321年写成的长诗,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讲述了但丁在遭遇危机时为维吉尔所救并在他的带领下游历地狱和炼狱,而后和自己爱慕的贝雅特丽齐相遇,一起穿越九重天堂,最终目睹圣三位一体的故事.19 世纪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和法国画家古斯塔夫·多雷相继为《神曲》创作了插图,但二人风格迥异.文章试从构图、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三方面比较二者插图的艺术风格.

    《神曲》威廉·布莱克古斯塔夫·多雷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