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文献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文献
美术文献

月刊

美术文献/Journal Fine Arts Literatur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女性题材绘画中的"树下美人"图式研究

    龙星言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女性题材具有悠久的历史,且通常以仕女画或美人图代指女性题材的画科分类,其中隐含对此题材在特定时期的定位与评价.文章首先追溯古代女性题材绘画中常见的"树下美人"图式,然后剖析在女德被奉为圭臬的时代背景下,"树下美人"图式的固定符号语言及功能变革,最后利用图像对比的方法分析"树下美人"图式中树的隐喻、树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树下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阐述"树下美人"图式形成的因素以及女性题材程式化的具体表现.

    女性题材树下美人图像对比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云纹的艺术功能

    谢明月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纹是敦煌壁画的重要元素,不同时期的云纹在壁画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的详细拆解,阐明云纹在其中具备分割画面、承担故事情节、装饰的艺术功能.云纹分割画面的功能是曹氏归义军时期壁画较为明显的特征,这与当时壁画的程式化有紧密的联系,与后来的壁画大不相同.文章所述云纹的艺术功能并不限于第61窟,只是不同时期云纹的使用各有侧重.

    云纹艺术功能敦煌莫高窟第61窟

    西藏纳塘寺藏十六罗汉石刻画图像研究

    谭翠微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塘寺是西藏黄教噶当派著名的寺院,也是藏族地区三大印经寺院之一,被称为"西藏文库".纳塘寺还是佛教十六罗汉信仰的发祥地,早在 13世纪就有关于十六罗汉的供修仪轨,14世纪就有石刻十六罗汉.虽然这些石刻在后世遭到毁坏,但是如今寺院里仍然保存着7块十六罗汉石刻图像.文章在分析纳塘寺石刻画图像色彩、构图、人物刻画等艺术特征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其与其他艺术类型中十六罗汉图像的异同,以期为研究西藏佛教美术提供资料.

    纳塘寺噶当派十六罗汉石刻

    早期敦煌山水画的构图及空间表现

    续楠楠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山水画最初是作为人物画背景而产生的,在画面中具有装饰和点缀人物的作用.早期敦煌山水画展现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观念,画风朴拙生动,装饰意味极强,尤其注重画面的空间氛围感.文章旨在分析早期敦煌壁画中山水部分的构图以及空间表现形式,探究敦煌壁画中山水部分的功能作用及其传达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早期敦煌山水画构图空间表现

    隋代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中的佛教思想与图像演变研究

    陈雨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安阳灵泉寺是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文章旨在填补在隋代大住圣窟研究方面的空白,重点探讨窟内南壁二十四祖传法圣师的身份及其相关主题.分析传法圣师组合图像的变迁,整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图像的发展变化,可以反映出这一组合图像的特征.文章还结合经典文献和历史背景,运用图像学、艺术学和宗教学等交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佛教艺术的多元面貌及其文化内涵.

    大住圣窟末法传法圣师刻经引言

    韩国潇洒园的造园艺术与文化内涵

    任勤红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时代(1392-1910)的潇洒园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私家园林,其质朴的人文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被誉为人工与自然结合的最佳典范.文章根据相关史迹资料分析潇洒园的选址立意、空间布局、建筑、山石、水景以及花木配置,解读潇洒园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研究表明,潇洒园的物质构建展现了时空审美的特质,是顺应自然的完整艺术空间,其精神构建源自中华传统文化,如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万物一体、致虚静、中庸、孝道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潇洒园的园林文化建设中都有所体现.

    潇洒园《潇洒园四十八咏》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构建

    从"生"与"熟"的比较看书画关系中的同与不同

    邱令瑜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其昌在书画艺术与文物鉴赏方面造诣精深,他提出的"生熟"观作为一种重要的书法学习理念,对理解和学习中国书法与绘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查阅、搜集、掌握的现成资料(包括相关作品、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归类整理、比较分析不同的画家对"生"与"熟"的理解及其观点,从书画中的"生"与"熟"、赵孟頫与董其昌"生熟"观的比较出发,分析书画关系的异同,了解书法与绘画的统一性与各自的特殊性,进一步理解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书法绘画

    "非遗"保护视域下中国书法精神传承研究

    王雅蓉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研究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方式.文章借此理论,从横、纵切面探究中国书法精神的传承方式,阐述中国书法精神传承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方式.

    中国书法历时性共时性精神传承

    关于伽达默尔艺术真理显现的探究

    翟新戈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伽达默尔基于对海德格尔艺术真理思想诠释学层次的重新解构,指出艺术在诠释学领域占据突出地位.他用"游戏""象征""节日"三个概念论述艺术观念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艺术经验的复归,将艺术本体置于游戏、象征、节日三个范畴之中,以此联系古今艺术.他指出,游戏是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只有依靠游戏才能实现艺术意义.他认为,游戏是探究艺术真理显现的中介,因此对艺术与游戏的关联性进行研究,通过游戏和节日的时间结构和聚集效应理解艺术的象征意义,可以找寻艺术真理.

    伽达默尔艺术真理游戏象征节日

    美术文献资料在美术研究中的运用

    孙雪缘陈敬林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术文献作为记录美术知识的一切载体,重要性不言而喻.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分析这些文献,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以及艺术家的思想和观点.对不同文献进行比较,对各文献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研究美术领域的发展趋势、艺术家的创作脉络等,从而推动美术理论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的美术文献资源,对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历代学者的著作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时刻关注当下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恰当地给予评价,吸取经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术文献美术教育美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