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

邵大箴

季刊

0461-6855

010-64771021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美术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优秀作品及画家。读者对象为美术院校师生、美术专业研究人员及业余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育传承,时代相接——老先生,新时代"美术作品展中的美育要旨与价值核心

    王晓琳
    4-7页

    时代之幸——王临乙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

    王伟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大理石浮雕创作中,王临乙的《五卅运动》是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在王临乙遗物资料中,发现了一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手稿、创作笔记及照片资料.内容完整,数量大,保存质量也相对完好.本文由此出发,细究其参加纪念碑工程的背景、题材选择及创作过程,作为纪念碑相关研究的补充.

    手稿推敲《帝后礼佛图》光源

    唐五代时期敦煌佛幡用色研究——以20世纪初流散境外收藏品及文书为中心

    杨燕高明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宗教活动中使用的佛幡散布收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包括数件完整的佛幡和数量众多的幡残片,敦煌文书中也记载了很多有关佛幡的详细信息,其中对色彩的描述可以与实物作对照研究.丝织、印染及彩绘类佛幡因其织物原料的色彩属性及绘制颜料的差异,使得敦煌佛幡被称为"彩幡".不论是"五色幡""错彩幡"还是"银泥幡"都可能存在背后的宗教内涵和理解,本文拟从佛教色彩审美观所呈现的象征性、表现性及模拟性特征与佛幡用色的关系来探讨.

    唐五代敦煌佛幡幡色佛教色彩观

    超越时空的对话——对利玛窦和徐光启铜版像的解读

    李雪涛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运用宗教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依据一手的中西文文献资料对1667年德国博物学家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利玛窦和徐光启铜版像"予以解读,这是在汉语学界首次对这幅著名的铜版图所作的系统解说.17世纪,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宗教都是全部精神文化的中心.利玛窦与徐光启的合作,有着极为独特的学术内涵和历史意义,它超越了宗教间的交流,进入了文化层面.这幅铜版像所展示的其实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利玛窦徐光启中国图说中西文化交流史

    "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艺术互鉴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微言李夏子
    32,41-43页

    董希文作品

    董希文
    38-39页

    詹建俊作品

    詹建俊
    40页

    投壶之乐与文字饮:姚绶《文饮图》研考

    朱万章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画家姚绶的《文饮图》是其山水画代表作,既可见其水墨写意山水画风,亦可就画中故实、名物与题跋略窥其时文人聚饮与雅歌之风.此图再现了绝意干禄的文人士大夫恬淡旷适的理想化人生状态.画中的投壶与"文字饮"密切相关,是传统士大夫宴饮的重要活动.无论是文字饮,还是投壶等聚饮活动,都是姚绶辞官之后隐居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传统士大夫的真趣.作者以图像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自己聚饮山林、投壶雅歌的一景,传递出明代文人雅居行乐的精神诉求,是绘画中表现宴饮与投壶现象的缩影.

    投壶文字饮士大夫山水画

    帝京与藩屏:明代房山诸寺与大同华严寺的元素组织及意义表达

    陈捷张昕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于京郊房山灵鹫寺、环秀寺与大同华严寺等"边缘"寺院,通过引入宗藩制度及驻军、监军制度等线索,梳理了明代流行信仰、经籍文本、元素体系在宗室、宦官、臣僚、名僧、工匠等多元群体推动下,于各地营建中的不同呈现.重点分析了彼时营建活动在微观层面的差异性与灵活性特征,如灵鹫寺秩序构建的统一与平衡、环秀寺对装饰性的特别关注、华严寺重修时意义与装饰的并重等现象.进而探讨了明代中期佛寺宗教元素组织与意义表达中富有竞争性的多样化、装饰化倾向,及其顶部空间处理观念与手法的嬗变.

    华严寺灵鹫寺环秀寺五方佛梵文

    论中国古代绘画品评中的"承续"意识

    雍文昴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绘画品评有着深厚的批评传统,东晋时期顾恺之的《论画》开启了绘画评论之风,也是绘画品评的发端之作.中国古代绘画品评具有自成体系的批评话语,并体现出鲜明的先后承续意识,其中包括时代的承续、评价标准的承续,以及艺术史书写的一种自觉的承续.

    《论画》艺术史神妙能逸绘画品评承续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