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

邵大箴

季刊

0461-6855

010-64771021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美术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优秀作品及画家。读者对象为美术院校师生、美术专业研究人员及业余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合成生物学、智造未来与机器智能:"第五届中央美术学院EAST-科技艺术季"学术论坛综述

    戴陆汤宇
    4-15页

    再出发的美术史:"第十七届中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综述

    郑伊看
    16-21页

    壶中天地:生气与宇宙之器

    汪悦进方慧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著智能与生物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国际学界对"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的探讨不断深化.生命是否囿于肉身之类匪夷所思的问题也被提出.此类探索在古代中国并不陌生.古人对壶的想象塑造便是一例.在古代认知经纬中,壶为何物?这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过去研究通常几种路径,一是考古的器型学考察;二是艺术史纹饰研究或铜壶漆壶的媒介研究;三是史家从文学轶事里从壶中天地的描述中究其奥妙.如此这般,难免窥豹一斑.本文将出土东周铜壶数例与马王堆三号墓非衣帛画对读,并参照文献印证,以求重构古壶的"本体论".马王堆非衣帛画尤被关注.其中壶的序列演示了构成生命的阴阳之气的聚散过程和"人工生命"如何发生的奥妙.

    马王堆曲沃晋侯8号墓莲鹤方壶百花潭战国铜壶壶中天地

    中央美院附中历届学生留校作品

    36-40页

    早期中国阴阳五行体系里的动物分类

    文韬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如何类分动物?依据何在?和西方比有什么特点?在整个文化系统里又处于怎样的位置?这些问题看似细小,却是进入中国早期思想世界的绝好入口,对于理解早期艺术里的动物图像的内涵尤为重要.从文献的整合开始,不仅可以引导并收束图像阐发的范围,更在夯实图像研究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动物分类不仅体现了空间的衔接和时序的流转,更反映了连续的、联动的、贯通的、整体性的思维特点,从属于更大的阴阳五行体系.在这种关联性思维网络里,类属相接的背后是阴阳互化、五行流转、宇宙相通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图像的运用上,尤其是旨在由阴入阳的墓葬艺术里,动物特别是跨界的动物起着重要的视觉表现和逻辑圆融作用,是灵魂复苏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释读马王堆T型帛画的关键.

    动物分类阴阳五行体系关联性思维图像与文献的互动

    无声诗里鉴千秋——《金明池夺标图》的政治隐喻及元代界画盛行的原因

    黄华三马俊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金明池夺标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主题、跋文以及时代背景的分析,意在揭示画作表象之下所隐含的"警鉴"意涵及儒家治国理念.此画作在元代宫廷中备受珍视,尤其曾为元代大长公主所藏,这一史实不仅凸显了界画在元代宫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元代统治者对画作背后的政治哲学与治国策略的深刻认同.因此,本文认为《金明池夺标图》不仅是一幅描绘龙舟竞渡的欢乐图画,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与政治意涵的艺术作品.

    界画金明池警鉴之意与民同乐

    重修《芥子园画传·兰谱》的一点思考——以马湘兰的《兰竹灵芝》为例

    张烨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作者在重修《芥子园画传·兰谱》过程中,对于如何选择马湘兰作品的一些思考.为使重修作品能真正展现原作者的风格趣味,作者对马湘兰《竹兰石图卷》的真伪进行研究,详细考证了马湘兰最后一年的行程,指出她的卒年应是乙巳年(1605),而不是常说的甲辰年(1604).通过字迹比对、创作时间和画面表达,论证出故宫博物院所藏《竹兰石图卷》是她的亲笔佳作,并非赝品.进而,由兰花引申到君子人格和乡愿人格的讨论,提出赝品之所以可恶,恰在孔子所说的"恶似而非者",貌似高洁,实为媚态十足的观点.后鉴于画幅所限,选定马湘兰《兰竹梅册》中的《兰竹灵芝》一图,将其改编进《正学斋重订芥子园画传·兰谱》.

    马湘兰王穉登芥子园画传兰谱竹兰石图卷兰竹灵芝

    吕澂《美术革命》的写作语境新考与实践始末还原

    陈能泳张娟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吕澂是"美术革命"的发起人之一,但其从事艺学研究的时间不长,早年艺文大多散佚不成体系,对相关研究的开展造成了阻碍.本文考据了吕澂早年艺文的发表脉络,从吕澂撰文时的写作情景与立场出发,讨论了"美术革命"提出与实践的始末.陈独秀的美术革命思想虽不易落实,但却为艺坛新人吕澂提供了被看到的机会.吕澂基于美术教学实践提出的革命思想最终落实到了在上海美专的教学实践中,并对美术学科的构建方向和途径产生了影响.

    吕澂美术革命上海美专《美术》杂志

    异乡人、浪荡子与怀乡——论常玉的绘画美学

    汪臻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作为异乡人,各自带着不同的文化基因.常玉作为其中一员,以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独树一帜.本文从其异乡人的身份出发,结合画作,以浪荡子美学和怀乡情结视角,探究其独特绘画美学的成因,及其潇洒不羁的生活态度与低调含蓄的艺术风格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成就.

    异乡人融合孤独

    艺荟中西:晚清洋风画及古地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尤艺范思婕
    7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