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

邵大箴

季刊

0461-6855

010-64771021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美术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优秀作品及画家。读者对象为美术院校师生、美术专业研究人员及业余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中国美术史的第一个篇章——《图画新中国——典藏新年画特辑》序

    高洪
    4-5页

    营造视野下的唐宋仿木构砖室墓发展脉络——以壁柱为中心

    张保卿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时期仿木构砖室墓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是学界重点探索的问题.仿木构砖室墓较早流行于中晚唐的河北地区,壁柱是出现较早的题材,应当受到关注.从营造角度考虑,在(弧)方形墓向圆形墓过渡的过程中,中晚唐河北地区墓壁砌筑壁柱的做法是墓葬建筑技术发展的结果;北宋晚期河南地区对墓葬壁面结构稳定的追求,导致壁柱数量增加,这是多边形墓葬在此时开始流行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可将唐宋河北、河南仿木构砖室墓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仿木构砖室墓壁柱营造唐宋

    写真:跨文化视域下的肖像概念初探

    董丽慧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从"象征形象"到"自然形象"的前现代发展阶段,"写实肖像"至7世纪唐代,以"写真"之名,完成了中国早期肖像对于视觉"写实"的要求;随后转由宋人的"写意"审美引领,肖像为山水取代,逐渐淡出中国美术史叙事主流;14世纪以来,由职业画家创作的"正式肖像",成为具有现实需求的"术画",在民间独立发展壮大,但仍沿用"写真""传真""传神"等宋及以前流行的画学术语.相比之下,经过从"自然肖像"到"象征肖像"的前现代发展阶段,"写实肖像"自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与人文主义兴起相伴生,以作为艺术门类的"肖像"(portraiture)之名,进入西方美术史叙事主流.此后,在五百年发展历程中,伴随欧洲文化的全球传播,西方"肖像"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在20世纪改变和重塑了中国人对于现代"肖像"的命名和认知.这一"肖像"概念跨文化考察的落脚点,则是回归对本土"写真"之"真"的思考,以探讨中西殊途同归的趋势与共识.

    肖像写真传神术画视觉文化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美术学派"在南京的分流和衍化

    朱平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6年抗战胜利后,"徐悲鸿美术学派"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南北学术分流.复员南京的一路经过"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学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演变,践行了一条与徐悲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写实主义衍化之路.油画教学在学院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印象派光色、后印象主义和装饰性色彩.中国画教学延续了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徐悲鸿"素描加笔墨"的中国画改良范式影响有限,这些展现了"徐悲鸿美术学派"丰富多元的形态.

    徐悲鸿美术学派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油画中国画学术分流

    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再研究——兼与谷曙光商榷

    司开国
    32,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是 1951年5月首都北京书画家、文物收藏家为抗美援朝做贡献的一次爱国活动.已有相关史料《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事实概要》披露.本文认为,就《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事实概要》基本信息考释还不够细致,关于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考察还不够充分.而从美术专业角度看,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反映解放初期国画改造运动问题,并未阐明,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仍需再深入研究.

    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抗美援朝书画义卖会事实概要》出品人名单国画改造运动

    西学与情感表现说的流行

    韦宾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感"不是古典画论的重要概念,但随着西学东渐,康德哲学"知、情、意"三分法在知识界产生重大影响,将情感归于艺术成为共识,于是出现情感表现说,同时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移情说,将古典画论重要概念"气韵"与"情感"表现联系起来.近世以来,情感表现说成为最重要的艺术观念.

    情感气韵康德

    赛博格、虚拟现实和元宇宙——新媒体艺术中的新身体、超身体和去身体

    赵炎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赛博格、虚拟现实和元宇宙这三条不同却又密切相关的技术线索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媒体艺术实践,提出了新媒体艺术中关于身体显现的不同特征:赛博格通过身体改造塑造了新身体、虚拟现实以知觉强化实现了对身体的超越,元宇宙的虚拟化身带来了去身体效果,这三者共同指向了后人类时代的一种新的身体转向,即身体的离弃和去物质化趋势.

    赛博格虚拟现实元宇宙身体

    严谨的艺术科学何以可能——论维特科尔对艺术史与心理学关系史的细部考察

    张佳峰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语世界,伴随着"理论入侵",西方艺术史逐渐从"物的纯粹学问"向"阐释的艺术史"转变.在这些纷至沓来的理论中,心理学理论是其中重要的一员,它在深刻形塑该时期艺术史知识生产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缺憾.围绕心理学理论对艺术史入侵这一议题,撷取弗洛伊德、泽德尔迈尔和克里斯等维也纳学者的经典研究个案,维特科尔一方面从一个细部勾勒出心理学入侵艺术史的学术谱系,另一方面在批判与反思中逐渐凝定出历史语境主义的研究方法,并折射出迈向严谨的艺术科学的可能性.

    德语艺术史论艺术科学心理学维特科尔

    与时舒卷——潘天寿绘画个性艺术语言探究

    叶芃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潘天寿艺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与个性艺术语言的成型过程.通过对潘天寿成长经历、时代背景和经典作品的细致分析,指出:在艺术价值观上,潘天寿将其个人的艺术审美理想与传统民族文化大艺术观相契合,维护民族艺术核心价值观的独立性;在艺术语言上却相对开放,对于中国画的革新意识和对于自我艺术语言的注重,是其创作思想的核心部分.在近现代不断变化的审美风尚中,潘天寿以"拿来主义"面对多元文化融合,感悟时代精神.他在传统统文人画、西方绘画、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诸多中西艺术类型中,吸收符合自我个性艺术语言特性的艺术元素,建立别具一格、霸悍奇崛的个人艺术语言,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自我平衡.

    潘天寿个性艺术语言中西文化交融

    趣博旨约——熊秉明跨门类艺术实践与中国心灵

    赵斌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熊秉明的艺术作品是当代跨门类创作实践的一个突出案例.他的艺术创作始于为哲学寻绎具体的形象,横跨雕塑、绘画、书法、诗等多个艺术门类,以门类的转换映现出一生中创作重心的移动和艺术思想的提升.熊秉明通过线、镜子、鲁迅三种有代表性的介质展示出艺术门类间的技法共鉴、意象共现、主题共筑等特征,提示出不同艺术门类间具有相互激发、协同合作的可能.熊秉明跨门类的创作理路彰显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心灵,印证了中国心灵追求精炼、省思、无息等内在性传统,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即是树立起艺术门类间共通的形式标准、揭示出不同门类艺术家创作的深层动力以及中国艺术在门类间交融发展的绵延韵律.熊秉明的跨门类艺术创作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并推向当代转型的实践范式,表现出丰盈的艺术内涵,对当前和今后的艺术创新具有启示作用.

    熊秉明跨文化跨门类艺术实践中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