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

邵大箴

季刊

0461-6855

010-64771021

100102

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美术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优秀作品及画家。读者对象为美术院校师生、美术专业研究人员及业余爱好者。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图像"对视觉现代性启蒙的双重意义——以上海近代画报为例

    黄一迁左佳华
    83-88,9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在不同媒介中接受了视觉现代性的启蒙.其中上海近代画报中刊载的"世界图像",在视觉上以五个层次对应现代性启蒙:其一以世界地图启发"世界"作为整体概念的认识;其二通过"世界图景"的展示及对世界的指认,进行自身确认;其三,将"世界意识"内化于图像中,体现与世界的联系;其四,在世俗的变奏中完成"与世界接轨"的自我革新;最后,在图像中萌发近代中国民族振兴的叙事.上海近代画报中的"世界图像"不仅成为了视觉现代性启蒙的表征之一,更启蒙了现代视觉作品的生产,具备了双重意义.

    视觉现代性启蒙世界图像上海近代画报

    宋雅丽作品

    宋雅丽
    90-92页

    "新动能"全国青年油画学术研究展作品

    93-96页

    设计中的人工智能——设计师视角下人机协作关系研究

    李文龙张凡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设计师的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工具在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其对设计师劳动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设计工具逐渐智能化,这不仅改变了人机交互方式,从而深远的影响了设计师的设计行为和设计师的劳动角色.研究通过劳动过程理论和示例分析人机协作关系,指出AI技术如何影响设计师的劳动,以及设计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作.

    人工智能设计师视角劳动过程人机协作智能化设计

    设计定义道德伦理——产品设计中关于BCI技术问题的讨论、应对机制和可持续性情境构建

    张召林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数字时代,产品设计的"数字化"已成为新常态和新趋势,用户的审美需求和选择权限对标准化、特征趋同的产品渐行渐远,个性定制、专属唯一成为产品"生存竞争"和"被选择"的重要手段,[1]BCI(Brain Computer Interface,脑机接口)[2]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产业"形态之一,将会改变产品设计的传统模式,引领设计范式的彻底变革.BCI技术与产品设计的结合已被证实可以帮助健康人群更好的提高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改善和增强记忆功能,提升问题解决策略、方法和途径;可以为非健康人群提供基于神经反馈治疗的精确和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为需求者提供感官功能代偿和感知增强;可以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增强现实,为用户提升空间和情境尺度的交互体验.医学和康复领域基于功能代偿机制为前提的关于BCI技术的产品设计探索和研发应用,从以往局限于生命体因先天不可抗因素或某种疾病导致"破坏"而进行"修复"的方式,逐渐突破"治疗"性目的的局限转为"增强"和"改善"人的延伸.希望以一种"可逆"的方式"改变"人类,改善被需要人群的生存现状.在漫长的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从石器时代,到蒸汽时代,再到科技迅猛发展的现在,人类对世界的每一次成功探索和改变都伴随着与技术的博弈和融合.未来,BCI发展和运用将会更加融入人类生活,丰富和增强人的现实体验,为人类带来身体和大脑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带领人类创造并构建新的未知的和已知的可能.而产品设计中基于脑电波的一系列探索和应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宣扬主义,也不是披着科学外衣进行非"道德"、非"伦理"等方面的野蛮"经营",而是在现有技术媒介基础之上,对脑部感知探索的"革命性"研究、发展和进步.

    产品设计BCI技术伦理讨论BCI技术应对机制可持续情境构建

    在地化助力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以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为例

    田一兰刘钊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能力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等.本文通过对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善港村向现代化乡村转型的支持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由中国传统乡村向现代化乡村转型的策略,以此为未来传统乡村的转型提供参考.

    在地化三态互生现代化转型传统乡村

    社会创新设计的设计伦理视角下设计学学科化思辨

    王钰雯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社会,社会创新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传统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之间的区分仍存在争议,尤其在新的交叉学科改革背景下,学科体系与结构亟待解释.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社会创新设计与传统设计之间的伦理关系,特别是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与社会创新设计之间的联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在设计学科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概念分析,结合对相关理论的深入解读,对社会创新设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以及传统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社会创新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并非简单地替代或排他,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框架下,社会创新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系统性与伦理内涵,突出了设计伦理的重要性.而传统设计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化,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逐步反映出对伦理关怀的提升.结论:社会创新设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与传统设计之间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关系,共同推动着设计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社会创新设计设计伦理设计学科社会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

    空间叙事学视角下的AR场景体验设计研究

    王珊孔超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城市元宇宙的重要设计领域,AR场景设计通过将人、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连接,为用户提供沉浸式虚实融合体验和创新的人与空间交互方式,为各种城市空间提供全新的文化探索窗口,与此同时,媒介形态的更迭对用户体验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空间叙事理论强调空间意义的建构与传达,近年来在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与AR场景设计形成共性基础.本文将空间叙事理论引入AR场景体验设计,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从AR叙事特征出发提取AR空间叙事要素,将叙事思维与设计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空间叙事的AR场景体验设计模型,并基于此研究在代表性工业遗产北京798艺术区开展了具体设计实践.

    AR场景空间叙事用户体验

    社会与环境: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差异

    田华丰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关系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两个不同专业的定义、基础、价值诉求等方面入手,分析比较了两个专业的理论来源、背景以及针对问题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强调了狭义上的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当代艺术性和政治性特征,同时也对国内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的未来发展与合作可能性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讨.

    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差异合作

    被指定的社群——乡村公共艺术中参与权力的弱化

    俞衫杉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公共艺术作为新文化的代表成为了学界的关注点,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这也将公共艺术带入到广博的乡村语境当中.21世纪初,各类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实践呈普遍化趋势,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指涉统筹方(当地政府、艺术家、团体组织、赞助方等)与参与者(村民)在参与式公共艺术的权力平衡上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引入"社群"概念,结合国内案例讨论在中国乡村公共艺术市场化后公众权力的异化.通过对乡村公共参与式艺术公众权力的讨论,以及探讨如何解构这种异化的可能性,为乡村公共艺术权力机制现存问题的论述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乡村公共艺术社群参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