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杨会来

双月刊

1003-045X

meishuzhiyou@sina.com

010-65591404

100735

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2号

中国美术/Journal Art in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初蔡元培美术观的生成

    罗冰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蔡元培任职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开始实践其新教育理念.他始终站在思想界、教育界的前沿,通过对艺术领域的不断推动,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蔡元培在20世纪初的一些举措展开知识考古,由此探索其美术观的生成.

    蔡元培美术观美育科学与美术

    "线的艺术"之争与中国书画的笔墨精神

    吕南南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在西画东渐的影响下,理论界形成了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之定见.尽管中西艺术都离不开"线",但"线"的意义却是大相径庭的.西方绘画注重科学,追求的是正确的比例,是线的视觉之实.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笔势"产生的身体经验的触觉之实.植根于身体的在场感和行动性的"势"决定了中国画不只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触觉艺术".这主要表现为"应目会心"的观看方式和"得心应手"的绘画技巧.

    线的艺术中国书画笔墨"势"

    纵笔写"家山"——陈子庄的写生历程与画学阐读

    陶怡霖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画家,目前围绕陈子庄展开的美术史叙述仍带有较强的地域色彩.他与黄秋园的"被发现"提振了处于"困境"许久且亟须寻求出路的传统中国画画家的信心."旅行写生"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画家们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对陈子庄而言,写生意味着"变化"的开始,然其写生等相关研究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陈子庄的写生历程与写生画稿,论述他对写生的思考与积淀对其题材转变及个人艺术风格确立所起到的作用.对进一步理解陈子庄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进而判断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坐标位置,这些探索都将为我们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思考.

    陈子庄写生中国画画学传统

    "中原画风"30年(1994-2023)发展研究

    牛文娟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原画风"的形成与河南这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域密切相关.自1994年"中原画风"这一说法被提出提来,已经发展了30年,[1]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中原特色与美学追求的绘画队伍,并在全国美术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从"中原画风"内涵界定和发展时期出发,基于展览与理论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以期厘清其发展脉络与绘画成果.

    "中原画风"河南美术美术家地域美术

    历届全国美展港澳台地区作品分析研究

    王巍刘延庆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分析历届全国美展港澳台地区的参展作品,挖掘其在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深层意义.通过对比分析,旨在揭示港澳台作品在全国美展中的重要地位,厘清它们对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图景、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起到的关键作用.

    全国美展港澳台艺术研究

    "俞剑华学派"的新创获——读朱琪《中国印论辑要》

    祝童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印论辑要》是在当前古籍文献整理质量低下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一部"学术当随时代"的成果.由于"俞剑华学派"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篆刻研究的内生逻辑,决定了编者采用类书型编纂方式,以此深耕于俞氏未曾涉及的印学领域,来扩大"俞剑华学派"的学术内涵.同时,《中国印论辑要》对篆刻技法予以了必要关注,并将印论的时间上限推到先秦、两汉时期,还辑录了不少史学文献,充分发挥"互著""别裁"之法,建构了独特的中国印论分类体系,体现了敢与名家论短长的学术魄力.此外,《中国印论辑要》还有着"有述有作"的文献学特点,注释部分承袭了俞剑华文献整理的特色,"导读"部分则凭借其优异的思辨能力和丰富的创作实践言他人之所未言,不啻为"俞剑华学派"的新收获.

    篆刻《中国印论辑要》俞剑华"俞剑华学派"朱琪

    作品选

    封4页

    "大运河文化主题创作展览"作品征稿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