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杨会来

双月刊

1003-045X

meishuzhiyou@sina.com

010-65591404

100735

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2号

中国美术/Journal Art in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艺术为人民,永远在路上——"传承'人民艺术家'精神研讨会"综述节选

    《中国美术》编辑部
    4-23页

    邵宇战地美术创作的语境呈现与视觉修辞

    刘科瑶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50年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术工作者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创作了一批经典的漫画、连环画、宣传画、素描和速写作品,起到了很好的鼓舞与宣传作用.1950年至1951年,邵宇奔赴朝鲜进行战地创作.本文从其亲身经历与系列美术作品入手,根据报刊、日记、速写、回忆录等史料文献,对其美术创作展开研究,分析其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语言特点,梳理创作方法,研究当时的宣传路径,考察其抗美援朝期间创作实践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邵宇抗美援朝战地美术语境呈现"信笔记"

    乘物与游心:读"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

    凌利中郭亮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方绘画在发展历史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中国的院体画对应了西方的宫廷画.中国的文人画家需要自主寻求买家,这也与西方绘画的赞助人传统类似.与此同时,中国、意大利两国的工作室制度也展现出颇为相似的特征.本文以上海博物馆"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为视觉载体,对同一历史时期中西方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比对分析,寻找共性与差异,以此完成一场基于文明互鉴的时空对话.

    达·芬奇宫廷画院体画文人画文明互鉴

    从顾况史料看《历代名画记》对泼墨画的偏见

    颛孙恩扬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泼墨画出现于中唐时期,流行于江南吴越地区,王洽和顾况为始创者.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泼墨画的评价很低,认为其"不谓之画""流俗也好".从艺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来看,张彦远的评价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这种偏见反映了品评艺术价值的标准往往受个人文化立场与研究视野的影响,个人对艺术价值的评判准则与艺术创造力之间存在时间错位.

    泼墨画顾况《历代名画记》逸品写意

    曹知白《贞松白雪轩图》轴辨伪考

    魏崴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肖燕翼早年曾撰文,提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曹知白《贞松白雪轩图》轴中张雨题跋时间与其生卒年不符等论断,并以此为依据判定此画为伪作.不过,肖燕翼在文中并未详考.此外,笔者还发现同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元曹知白《松窗乐趣图》轴与《贞松白雪轩图》轴在题材与图像方面极为相似.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两件画作上的题跋、印章,重新推定其作伪时间,尝试厘清曹知白与友人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的交游片段.

    曹知白《贞松白雪轩图》轴《松窗乐趣图》轴辨伪题跋

    长江文化中的"庐山桑落洲"——元代高克恭庐山题材山水画研究

    谢九生杜海明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元时期,长江文化中的"庐山桑落洲"逐渐积淀出"桑落洲望庐山"的绘画主题及相关题画诗.元代高克恭等文人画家的"桑落洲望庐山图"或"庐山图"在元代山水画史上构建了"庐山桑落洲"的审美意象.这不仅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还反映了元代文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态.因此,从题画诗的视角探讨高克恭等元代文人画家的庐山题材山水画,不仅能为研究庐山文化与元代文人画提供全新视角,还能进一步丰富长江文化与中国绘画史学相关内容.

    长江文化山水画高克恭庐山"桑落洲望庐山图"

    于祉与《揽古轩书画录》

    于芹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博物馆藏《揽古轩书画录》稿本辑录了于祉收藏的书画精品共计73件,详细注录了藏品的质地、尺幅、内容、款识、印章等.于祉在著录中对书画家和作品进行了评点,并附诗抒发感想.《揽古轩书画录》真实记录了清中期北方书画收藏和书画流转情况,为今人研究古代书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于祉现存藏画皆为精品,由此可见其鉴赏能力极高,因而《揽古轩书画录》对研究清代艺术品价格、价值以及书画鉴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于祉《揽古轩书画录》书画收藏

    林散之"门径论"与传统蒙学教育关系探微

    丁少帅尚磊明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散之是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目前学界更多关注其书法技法,对其书学思想的研究尚未深入.林散之多次言及的"门径论"与民国时期蒙学教育体系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在选帖方面,其认为要先从唐楷入手,然后追溯六朝,之后再采取先学魏后学汉的方式学习,同时还提出学习书法是为了服务社会.在学书方面,林散之认为要先学楷书,后学行书、草书,最后再通过练习篆隶"锻炼笔力",其中学楷书时要先写大字,之后写中字,最后写小字.此外,林散之的"服务社会论"与蒙学教育中讲究的"实用主义"也很相似.

    林散之"门径论"蒙学教育楷书局限性

    孤岛新花——现代美术教育视野下的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朱荣荣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作为上海近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见证者,吸引了许多出色的教师,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一度发展成为"全国精神与物质最优美之私立艺专",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围绕其沿革与体制、学刊建设、教学与美育和精神延续四个方面,对之进行深入探讨.

    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教育近代美术学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造型基础教学发展探寻——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

    苗普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高等美术教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彼时是中央美术学院乃至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的收获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一代名师的辛勤耕耘以及引进苏联专家来华执教和公派留学生等方式,中央美术学院的师资队伍持续壮大.在教学上,中央美术学院通过继承历史传统与吸收西方经验,形成了以写实基础训练为根基,以"扎根生活"为创作基调的教学特色,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了我国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本文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个案,梳理其早期造型基础教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其特定时代下教学模式的形成原因,以期为美术院校今后的造型基础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学课程延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