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杨会来

双月刊

1003-045X

meishuzhiyou@sina.com

010-65591404

100735

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2号

中国美术/Journal Art in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全国29家美术出版社联合协办的国家艺术类核心期刊,经历了筚路蓝缕的20年,已经发展为集学术、审美、信息、实用于一体的综合类美术刊物,既保持了对美术出版界动态一贯的关注,又涵盖了当代美术界热点、学术动态、艺术家及作品介绍、展览信息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艺术创作

    杨祥民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面貌.人工智能时代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属于人类的艺术创作,是人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设计创作.新技术的产生为艺术设计注入了生机.人类主导的世界构成了艺术创作的空间,这一空间也是人类艺术存在的边界.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艺术艺术的边界艺术与科技

    创新与传统的辩证——人工智能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应用

    苏刚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创新应用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文章先分析了AI如何通过模仿传统笔法和风格创造新的表达形式,重新诠释中国书法,随后阐述了AI技术的介入如何增强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互动性,并拓展其在全球艺术领域中的传播力和创新表现.文中还探讨了AI在书法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通过挑战传统书法的情感深度和个性化表达来影响文化认同.最后,文章强调在保持技术创新与维护传统艺术价值之间寻找平衡的重要性,并指出这一平衡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人工智能中国书法创作

    从传统视界到技术美学——人工智能艺术的当代艺术性解蔽

    刘津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艺术的迅猛发展为艺术界带来了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艺术作假等相关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进一步表明在技术深入渗透社会的背景下,公众对人工智能艺术的态度逐渐从焦虑、抗拒演变为接受,甚至主动将其纳入社会秩序体系.在传统美学框架下,关于人工智能艺术"艺术性缺失"的论调已稍显滞后,而当代技术美学为公众提供了新的视角,使公众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重新审视人工智能艺术,并为当代艺术的技艺融合提供实践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艺术艺术主体性技术美学

    新媒介语境下展览的时空叙事模式及实践研究

    吴悦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策展研究采用的是广义的叙事模式,实操性较强.在该定义引导的策展实践下,目前国内主流的线上展览大都无法较好地利用网络优势体现线上展览的特点,反而成为线下展览空间的机械性延伸,存在不流畅、参与性差等问题.借助传统叙事学中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概念,在策展中引入新媒介的叙事思维,对线上展览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中,线下空间叙事向线上空间叙事的转换,叙述者从策展人到观众的转换,线性叙事到跳跃性叙事的转换,或可为策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览叙事线上展览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机制

    "艺术复制"的价值泛论

    邢亦壮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当今社会"人类的审美已经停滞不前""艺术创作开始故步自封""复制、抄袭屡见不鲜"等言论的频发,艺术如何实现"自救"?艺术家如何"拯救"艺术?艺术需要被拯救吗?是否其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常态化的复制现象?艺术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分歧、历史变迁、地域差异、审美递嬗等问题引人深思,本文立足中西方比较视野,旨在厘清艺术与复制之间的关系,探讨"艺术复制"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发展状况.

    "艺术复制""艺术的终结"艺术重生

    李公麟《五马图》艺术特色研究

    徐从文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时期的李公麟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史中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其传世名作《五马图》不仅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学术界广泛探讨的焦点.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李公麟生平,探究其创作《五马图》的历史背景及该图式与"人马图"之间的内在关联,力求呈现其线描画法的形成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传统绘画语言与观念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李公麟《五马图》"人马图"

    于非闇作品

    128,封3页

    作品选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