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科学技术
煤炭科学技术

王金华

月刊

0253-2336

cst410@china.com

010-84262920 84262926

100013

北京和平里青年沟路5号

煤炭科学技术/Journal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实用性的技术类刊物。辟有技术经验、实验研究、问题探讨、专家论坛、新产品、科技信息等栏目。是全国优秀期刊之一,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获二等奖。读者对象为有关专业的科研生产设计教学管理等单位的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矿用超前液压支架吸能构件仿真及试验研究

    肖晓春李子阳丁鑫徐军...
    247-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液压支架的能量吸收性能以解决巷道冲击地压发生时支架立柱爆缸等问题,提出了将一种方管与圆管互相嵌套的多胞管吸能构件与立柱串联应用于液压支架中.基于简化的超折叠单元理论剖析了多胞管的能量耗散途径,推导出了不同截面形状多胞管的等效轴向载荷预测公式;采用数值模拟获得了不同截面形状多胞管在轴向压溃作用下的能量吸收性能及其屈曲变形形态,发现多胞方管(SS类型)具备相对吸能优势,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同时将数值模拟与试验得到载荷均值与理论预测的等效轴向载荷进行对比,验证了等效轴向载荷预测公式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依托课题组多胞方管中泡沫铝填充方式研究基础,选择具备相对吸能优势的 25%填充率的填充方式,开展不同孔隙度泡沫铝填充多胞方管的轴向准静态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泡沫铝的填充有助于提升多胞方管抵抗变形的能力,其中 71.18%孔隙度泡沫铝填充多胞方管载荷波动最小,有效变形长度和吸能量最大,能量吸收效果最好,可使吸能让位过程更加稳定;当冲击速度保持不变时,在不同冲击能量条件下,泡沫铝填充多胞方管防冲支架与未添加吸能构件的传统液压支架相比,支架部分的塑性能降低了 87%左右,冲击时间延长了 307%左右,让位距离增加了 282%左右,通过吸能构件的屈曲变形有效减少了防冲支架的塑性变形,为支架立柱安全阀的开启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泡沫铝填充多胞方管的应用减小了支架立柱发生爆缸的危险性,提高了立柱的抗冲击性能.

    冲击地压吸能构件多胞方管泡沫铝防冲支架

    基于数字孪生的倾斜采场装备力学行为测控研究

    解盘石杨航伍永平黄宝发...
    259-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化开采是我国大倾角、急倾斜等难采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的必由之路.基于数字孪生的大比例物理模拟实验是解决重力-倾角效应下煤岩与装备多维多尺度力学行为与智能控制的有效途径.详细阐述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大比例采煤工作面物理模拟系统的设计框架、结构特点和测试/检测模式,能够实现采煤过程的数据可视化、人机强交互和工艺自优化等功能.针对传统液压支架在实时监测、预测性维护、设计优化及物理模拟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构建了以液压支架为基础、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的姿态感知与仿真系统,利用SolidWorks、Maya和Unity3D等软件构建液压支架的数字孪生模型,并通过部署多种姿态感知传感器,采集实体液压支架的姿态数据和受载信息,实现数字孪生模型与实体之间的高精度姿态同步与实时反馈.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映射.最后通过多功能可变角大比例"支架-围岩"系统物理仿真平台进行多倾角下的系统可靠性及稳定性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难采煤层数字孪生智能化开采液压支架姿态感知模拟仿真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井下猴车载人状态的智能识别算法与应用

    解北京李恒董航栾铮...
    272-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井下猴车智能识别技术是实现猴车自动化巡检、实时监测与预警任务的基础,是推动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猴车数据集样本缺乏、井下图像光照环境较差、运行猴车之间存在重叠遮挡、矿工坐姿多变、小目标猴车难以检测、模型部署困难、不同载人状态井下猴车传统识别方法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在贵州多个煤矿不同机段自建的猴车数据集,将猴车载人状态划分为载人猴车(HC_miner)和无载人猴车(HC_nominer)2种,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的井下猴车载人状态智能识别算法.图像预处理阶段,采用自适应直方图均衡以增强图像质量,通过随机矩形遮挡以模拟运行猴车被井下物体遮挡的真实场景,解决了猴车图像数据集体量匮乏的同时降低了井下负环境的干扰;特征提取阶段,将主干网络C2f模块部分卷积替换为可变形卷积(DCN),设计了一种C2f_DCN模块,增加不同载人状态猴车目标感受野的动态调整能力以获取复杂多变的尺度信息,使模型更好地学习到猴车矿工的耦合特征及适应矿工各类坐姿细节,提升模型对不同载人状态猴车目标的辨识能力;特征融合阶段,提出了一种基于坐标注意力机制跨层级连接的路径聚合网络—CLC-PAN-CA模块,实现了深层网络与浅层网络特征间多尺度信息的复用,可自适应捕捉全局关键信息,建立网络之间的多尺度依赖,提升模型对小目标猴车重要特征的提取,减少背景噪声干扰,降低猴车目标漏检误检率.试验结果表明:提出模型的精确率为 95.8%,对比基线模型提高了 7.4%,召回率为 93.3%,提高了 9.8%,平均精度均值为 95.6%,提升了 7.7%,参数量和模型大小分别仅为3.1×106 和 6.1 MB,识别速率为 71帧.对比多种主流单阶段两阶段检测模型,提出模型可有效辨识有无载人猴车目标、显著提升井下猴车目标识别精度、减少漏检错检现象、具有较快的识别速度、更好的热度信息提取能力,可满足实际场景巡检需求,为不同载人状态的井下猴车精准识别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最后,将提出的猴车智能识别算法和井下监控视频流嵌入到设计的猴车智能识别系统中,构思了井上调度和井下监控"端到端"一体化的猴车智能识别系统,增加了面向煤矿智能化巡检应用的期望值,可为井下猴车载人运输安全提供实时预警.

    井下猴车识别YOLOv8可变形卷积跨层级连接坐标注意力机制

    多目标优化的智能带式输送系统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陈伟李敬兆石晴刘继超...
    287-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卸料后带面清扫效果不稳定,矿用带式输送机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常面临带面物料粘结、扬尘和撒料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运输安全性能及能量高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DT)的高效、环保的智能带式输送系统.在虚拟实体中,应用在线极限学习机(OS-ELM)构建清扫力实时预测模型,以物理反馈数据作为该模型的输入参数;在物理实体中,结合力学模型、工程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和运行数据计算出实际清扫力.并基于当前时刻清扫力预测值制定下一时刻清扫执行机构的调度方案,实现对物理实体的精准控制.为保证调度过程实时性,该方案中的参数优化采用改进鲸鱼优化算法(IWOA),以较高收敛速率获取全局最优解.研究以撒料量、关键部件磨损情况、清扫机构总功率和清扫力预测准确率作为DT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在多工况下与多组主流优化算法对比验证该系统性能,并通过Sobol和Fast两种敏感性分析方法验证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合理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DT的智能输送系统中煤炭撒料量低于 100 g/min,刀片磨损率下降了8.99%,实际功率降低了 8.61%,清扫力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 3.274 8%和 0.017.该DT系统建立了虚拟与现实之间动态信息交互映射,实现了带式输送系统清扫力的实时精准获取并合理调度多级清扫执行机构,有效减少了设备维护工人的工作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显著提升了输送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数字孪生输送系统多目标优化IWOA清扫力

    基于惯性技术的掘进机组合定位方法

    孙凌飞刘亚彭继国杨木易...
    300-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综掘工作面掘进机截割工作周期长、振动幅度大等工况环境约束,单一惯性导航系统由于导航误差随时间累积的影响,很难在综掘流程中实现自主、实时、精准感知掘进机的姿态和位置.以惯性导航系统为主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惯导系统与激光感知系统的掘进组合定位、定向方法.采用惯性导航系统获取掘进机实时姿态信息,并传至激光感知系统与其检测光点特征信息相结合,利用空间坐标变换求解位置信息,回传惯导系统进行位姿辅助校准,通过融合各检测子系统的优缺点以实现掘进机的位姿精准检测,有效克服了单一惯性导航系统检测数值漂移、系统可靠性差等问题.最后,通过地面模拟检测试验和井下工业性试验,在不同工况下对检测系统的有效性和检测精度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组合定位系统横向偏移检测误差平均值小于 10 mm,纵向行进检测误差平均值小于 20 mm,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位姿检测的精度要求.研究将先进的信息融合技术引入煤矿开采科技,为煤巷综掘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惯性导航激光感知误差模型位姿检测组合定位信息融合

    煤系高岭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刘瑞樊玉萍郭睿凤董宪姝...
    31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废水中Pb(Ⅱ)和煤基固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研究Pb(Ⅱ)高效去除技术和煤基固废的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以改性煤基高岭石嫁接壳聚糖新型复合材料 CK-CTAC/CTS为吸附剂,采用吸附法实现对废水中Pb(Ⅱ)的去除.以煤系高岭石(RK)为原料,二甲基亚砜(DMSO)、甲醇(MeOH)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为插层剂,经 3次插层获得改性高岭石(CK-CTAC),通过共聚反应嫁接壳聚糖(CTS),制备CK-CTAC/CTS复合材料,并用批量试验法研究其对Pb(Ⅱ)的吸附性能和机理.XRD、SEM、BET分析表明,插层物CK-D、CK-M、CK-CTAC插层率分别达到 93.8%、75.1%和 66.5%,CK-D、CK-M插层前后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CTAC大分子结构和超声仪器能量输入使高岭石层间形貌变为管状,孔隙增多,比表面积增大 4倍.XPS、FTIR结果表明,CK-CTAC/CTS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可以有效吸附Pb(Ⅱ).25℃溶液、pH=6时,经过 100 min即接近吸附平衡状态.改性高岭石优良的空间结构和暴露的官能团为吸附提供了更多活性位点,壳聚糖丰富的氨基和羟基可以对Pb(Ⅱ)螯合吸附,协同促进,复合材料吸附性能高于单独的壳聚糖或高岭石.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表明,复合材料对Pb(Ⅱ)离子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是一种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为主的吸热自发过程,最大平衡吸附容量为 195.37 mg/g.吸附试验证实了CK-CTAC/CTS在废水中去除Pb(Ⅱ)的适用性,为工业上去除Pb(Ⅱ)提供了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

    煤系高岭石管状壳聚糖改性高岭石/壳聚糖复合材料Pb(Ⅱ)吸附

    露天煤矿排土场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累积效应

    张小平李明超毕银丽李信...
    324-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矿活动导致土壤养分及碳库损失,针对露天矿长期植被重建后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是有机质恢复情况的研究迫在眉睫.研究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上选择复垦近 20a的油松纯林和油松混交林,对复垦区团聚体稳定性及相关碳库恢复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油松纯林,0~10 cm表层土壤中,油松山杏杨树混交林团聚体稳定性最佳,油松杨树混交林次之;0~20、20~30 cm亚表层土壤中,杨树油松混交林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较大,分形维数最小,整体看相对于其他 3种植被组合表现出更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油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油松纯林,3种混交林中油松山杏杨树混交林提高效果最佳,比油松纯林高 104.96%.混交林提高了惰性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同一土层土壤团聚体各粒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基本上表现为油松混交林样地高于油松样地,并且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各粒级团聚体易氧化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变化规律与团聚体有机碳变化规律相似,呈倒V型分布.0.25~2 mm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级.对总有机碳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土壤全氮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对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全氮含量和pH,对颗粒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的因子包括土壤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炭含量与多样性指数、植被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油松混交种植的修复效果优于油松纯林种植,且从土壤有机碳恢复效果看"油松+山杏+杨树"混交种植的修复效果最佳.

    生态修复露天排土场油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团聚体活性炭组分

    煤矿酸性矿井水末端治理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车巧慧杜松张德高范莹琳...
    339-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酸性矿井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含有高浓度的重金属和硫酸盐,具有腐蚀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持续威胁,已成为煤矿开采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综述了煤矿AMD的形成机理、危害和水化学特征,总结了近年来传统的AMD末端治理方法,对比分析了国内AMD末端治理实际应用案例,介绍了新兴的AMD末端治理方法.深入讨论了传统的主动型(中和法、吸附法、膜技术)和被动型(人工湿地、石灰石沟排水法)AMD末端治理技术的反应机理、优缺点、应用实例,并对各种治理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然而,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动型方法面临着化学品和能源的持续供应、维护成本高等局限性.被动型方法则受到治理周期长、系统需及时翻新等方面的限制.根据实际应用案例,总结了国内AMD末端治理方法的治理思路及优化方法.重点介绍了磁性纳米颗粒材料和与其他废水协同治理的新方法,为煤矿AMD治理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AMD末端治理仍需改进现有技术,全面开发新技术,提高AMD综合治理效果;仅依靠单一技术难以满足AMD治理达到排放标准,需根据优势互补原则,选择多技术协同治理的方法;在AMD治理过程中,可采用"源头减量+末端治理"思路提高AMD治理效果,提倡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治理成本,对实现可持续治理至关重要.

    酸性矿井水主动型被动型末端治理纳米颗粒材料协同治理

    煤矿地下水库岩石堆积效应对矿井水悬浮物去除规律研究

    蒋斌斌李井峰马力强吴敏...
    352-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矿地下水库为煤炭开采过程中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笔者以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岩石和矿井水为研究对象,结合矿井水悬浮物去除模拟试验、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耦合仿真模拟等研究手段,量化了岩石堆积效应对水体悬浮物去除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岩石堆积环境能改变矿井水流态特征,产生明显的回流区和低速区,从而延长悬浮物沉降距离,减弱水流的扰动,创造类自由沉降环境;在一定范围内,悬浮物浓度随沉降时间和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第 6m出水口的悬浮物质量浓度为 20 mg/L,比初始浓度降低 95.7%,且悬浮物稳态沉降时间为 5h,浊度为 60 NTU,远小于空白模拟试验的 9h和 350 NTU;沉降后悬浮物颗粒的平均径由 14.99µm减小到 2.02µm,比表面积由 12.30 m2/g增加到 15.75 m2/g;地下水库对悬浮物的去除作用主要包括过滤作用、沉降作用和吸附作用,使悬浮物沉降时间更短、效果更佳.该研究为煤矿地下水库出水水质特征预测和淤积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煤矿地下水库悬浮物沉降岩石堆积效应仿真模拟流态分布特征

    六偏磷酸钠改性沸石处理矿井水中氨氮

    章丽萍虎翔王伟伟雷文波...
    362-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部分矿区矿井水中氨氮(NH4+—N)存在超标问题,且去除矿井水中的NH4+—N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矿井水中NH4+—N的高效去除,对天然沸石(NZ)进行六偏磷酸钠(SHMP)浸渍改性,增强其对矿井水中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天然沸石经过 0.1 mol/L SHMP溶液浸渍 3h制备出了六偏磷酸钠改性沸石(SHMP-NZ),在初始NH4+—N质量浓度 5 mg/L、投加量 2 g/L的条件下振荡吸附 2h后NH4+—N去除率可达到 95.7%,相较于未改性天然沸石提高了 39.9%.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测定显示改性后沸石孔隙变大,表面变得光滑松散,比表面积增加,微孔体积减小,介孔、大孔和平均孔径增加.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后沸石的基本骨架无明显变化.弱酸性或中性环境有利于SHMP-NZ吸附去除水中的NH4+—N,共存阳离子的影响由大到小排序为K+>Na+>Ca2+>Mg2+.拟一级动力学、拟二级动力学和Elovich动力学非线性拟合表明,天然沸石和SHMP-NZ吸附NH4+—N更加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对NH4+—N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离子交换)过程,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 2种材料对NH4+—N的吸附涉及外扩散、内扩散和反应平衡 3个阶段;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表明,SHMP-NZ较天然沸石更易于吸附NH4+—N,Langmuir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天然沸石及SHMP-NZ吸附NH4+—N的过程,相关系数R2 分别为 0.963 6和 0.982 8,SHMP-NZ最大NH4+—N吸附量为 11.03 mg/g,较天然沸石提升了 88.23%;吸附热力学表明各试验温度下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均小于 0,焓变(ΔH)和熵变(ΔS)大于 0,是一个熵增反应,有利于NH4+—N的去除.SHMP-NZ吸附-解吸循环 5次后,对NH4+—N的去除效率仍有 89.7%.实际矿井水中低浓度NH4+—N的处理,改性沸石在投加量1 g/L,25℃条件下振荡吸附1h后,出水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中氨氮的要求.

    矿井水低浓度氨氮六偏磷酸钠改性沸石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