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科学技术
煤炭科学技术

王金华

月刊

0253-2336

cst410@china.com

010-84262920 84262926

100013

北京和平里青年沟路5号

煤炭科学技术/Journal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实用性的技术类刊物。辟有技术经验、实验研究、问题探讨、专家论坛、新产品、科技信息等栏目。是全国优秀期刊之一,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获二等奖。读者对象为有关专业的科研生产设计教学管理等单位的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三线性应变软化模型的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深度解析预测

    迟国铭李刚张春会徐刚...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预测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深度,以煤壁为研究对象,煤壁煤体视作三线性应变软化材料;将直接顶和基本顶视作宏观顶板,建立了宏观顶板与煤层、支架相互作用的承载力学模型,结合边界条件推导了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深度解析计算公式,利用该公式研究上湾煤矿 12401工作面煤壁片帮情况,分析影响煤壁片帮的因素及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推导获得的煤壁片帮深度计算公式能够较准确计算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深度,能够定量分析顶板特性和支架参数等对煤壁片帮深度的影响.②增加支架初撑力能够降低煤壁片帮深度;增加支架刚度能够降低煤壁片帮深度,但效果较差;增加支架护帮板支护强度,煤壁片帮深度近似线性减小.③顶板厚度和抗拉强度增加,煤壁片帮深度增长,但增长速率随顶板厚度和抗拉强度增加逐渐趋缓.这主要由于顶板厚度和抗拉强度增加,顶板破断步距增大,向采空区内旋转下沉角度增大所致.④综采采高对煤壁片帮深度有很大影响,综采采高增大,煤壁片帮深度近似线性增长.⑤煤体单轴抗压强度增大,煤壁片帮深度减小,顶底板与煤层界面之间的摩擦因数增大,煤壁片帮深度减小.⑥顶板动载系数增大,煤壁片帮深度近似线性增大.

    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深度预测液压支架宏观顶板结构

    基于能量法的工作面端面冒顶机理及"支架-围岩"耦合关系试验研究

    宋高峰黄鹏李鹤鹤昝明惠...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综采工作面顶板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结合能量法和"顶板-支架-煤壁"系统模型,建立了端面顶板稳定性力学模型,利用分布式支架顶梁压力监测系统和数字图像监测技术,开展了端面冒顶相似模拟试验,分析了端面冒顶影响因素、顶板破坏形态和支架顶梁压力分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根据端面顶板稳定性力学模型,距煤壁 1m范围内直接顶稳定性系数小于 0,该区域为端面冒顶高发区;距离煤壁越远,顶板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也随之增大;提高支架工作阻力能有效减小顶板下沉量;顶板黏聚力和内摩擦角越大,顶板稳定性越好;相似模型试验中直接顶依次经历了端面冒落、顶板破断、顶板破碎等阶段,液压支架顶梁压力表现为中部>前部>后部;当顶板完整时,模型支架初撑力和支护阻力充足,"支架-围岩"耦合关系良好;当顶板破碎导致支架位态不佳时,模型支架降阻或偏载现象明显,容易造成顶板裂隙发育、端面冒顶、支架压架等事故,"支架-围岩"耦合关系恶化;利用数字图像监测技术获得了端面冒顶阶段直接顶最大剪应变集中于端面顶板附近.研究显示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与端面顶板稳定性互相影响,维持良好的"支架-围岩"耦合关系有助于提高工作面顶板稳定性.

    端面冒顶能量法相似模拟试验支架压力"支架-围岩"耦合关系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与锚喷U型钢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

    孟庆彬宋子鸣刘滨黄炳香...
    2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敛-约束法(特性曲线法)是将理论解析、现场实测、工程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地下工程结构设计方法,是目前分析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关系及开展支护优化设计的常用方法.基于收敛-约束法的基本原理,总结给出了经典的支护特征与支护结构变形方程,理论计算获得了喷射混凝土、锚杆(索)、U型钢支架等支护结构的支护特征曲线,分析了支护结构的几何尺寸(直径、长度)、间排距、材料强度等参数对支护压力的影响特征;随着喷射混凝土厚度及强度等级的增加,喷射混凝土提供的支护刚度和支护压力逐渐增大;随着锚杆(索)直径、长度、杆体材料强度的增加及间排距的减小,锚杆的支护压力显著增加;U型钢支架的排距越小及材料强度越大,其提供的支护压力越大.采用FLAC3D内嵌的莫尔库伦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建立了考虑岩石峰后应变软化与扩容特性的深部软岩巷道数值分析模型,计算获得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巷道纵剖面变形曲线、围岩特征曲线,分析了锚喷、锚杆(索)喷、锚喷U型钢等 3种联合支护技术对深部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的适用性,验证了锚喷U型钢联合支护技术应用于深部巷道支护工程的可行性.考虑岩石峰后应变软化与扩容特性的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和经典的莫尔库伦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相差较大,采用莫尔库伦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保守,支护结构提供的支护压力无法满足深部巷道稳定性控制要求,支护后巷道围岩变形较大甚至会发生冒顶、片帮等安全事故.

    深部巷道收敛-约束法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巷道支护

    层状岩石逆倾向与顺倾向剪切破坏特征的差异性研究

    李震吴冠洋司尚金刘光旭...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状岩石层理效应的研究对深部岩体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而天然层状岩石逆倾向与顺倾向剪切力学行为差异性仍认识不清.为此,开展了 0°≤ψ≤180°(ψ为剪切面顺时针旋转至层理面的滑动倾向角)的页岩全角度剪切试验,详细地研究了逆倾向与顺倾向下剪切力学特性和破坏模式的差异性,并结合离散元模拟进行了补充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顺层面剪切时抗剪强度取得最小值,ψ=30°时取得最大值,90°与 135°时取得局部极大值,逆倾向抗剪强度相对更高,ψ>30°时随滑动倾向角增加抗剪强度总体呈减小趋势;根据不同滑动倾向角下剪切力学行为的差异性,按滑动倾向角将层状岩石分为三组,即层面张拉与基质剪切组(15°~60°)、基质剪切组(75°~120°)、基质与层面剪切组(135°~180°);基质剪切组在剪切应力-位移曲线峰前均存在应力降现象,层面张拉与基质剪切组在峰后呈"阶梯"状应力降低;张拉破坏与剪切破坏同时存在且以剪切破坏为主;顺层面剪切时层面的剪切裂纹数目占优,ψ=90°时基质体的剪切裂纹数目最多,ψ=30°时层面的张拉裂纹数目最多,其次是基质体的剪切裂纹,ψ=150°时以层面、基质体的剪切裂纹为主.研究揭示了层状岩石逆倾向与顺倾向剪切的各向异性特征及差异性根源,可为各向异性力学模型完善、灾变机制及围岩稳定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层状岩体各向异性力学特征破坏模式离散元

    基于蠕变曲线对称的蠕变模型研究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刘文博张树光黄翔刘轶品...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滇中引水隧洞围岩的蠕变特性和研究隧洞围岩的长期稳定性,采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自主研发的全自动三轴开展绿泥页岩的单轴蠕变试验,获得了绿泥页岩的轴向蠕变曲线和等时应力-应变曲线,并基于等时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确定出绿泥页岩的长期强度值.基于经典蠕变曲线特征与大量试验蠕变曲线,发现描述衰减蠕变曲线的方程可以通过对称处理,故假设加速曲线与衰减蠕变曲线是关于稳定蠕变曲线的中点对称的,得到一种基于蠕变曲线对称的加速蠕变模型,并基于蠕变试验曲线的特征提出一套确定蠕变模型参数的方法.最后,将引入加速蠕变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使得引入模型中的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结果表明:随着轴向应力的不断增大,岩石的瞬时应变值和蠕变变形值不断增大,而第一级荷载作用下岩石的瞬时应变占蠕变总变形比值最大.所建立的蠕变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描述绿泥页岩的衰减蠕变和稳定蠕变变形规律,也较好地弥补了西原模型无法描述加速蠕变的缺陷,且该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的吻合度要远远高于西原模型与试验曲线的吻合度,并且不同应力作用下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的相关性系数均在 0.90以上;同时,通过不同类型试验曲线与模型曲线的验证也说明了该模型是可用于不同类型岩石蠕变曲线的预测.最终,引入参数j值控制了加速蠕变的变形速率和进入加速蠕变的时间,参数k值控制了蠕变时间和加速阶段的蠕变速率.

    深部岩体加速蠕变变形速率蠕变时间

    聚丙烯纤维改性超细水泥复合注浆材料性能研究

    曾熙文王艳芬赵光明程详...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性能矿用水泥基注浆材料,拓展短切纤维在全长锚固领域的应用,以超细硅酸盐水泥为胶凝材料,速凝剂、膨胀剂、聚羧酸减水剂作外加剂,基于单因素试验,探究聚丙烯纤维(PPF)掺量对水泥注浆材料的力学性能、可注性、泌水性、凝结时间、体积收缩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并筛选PP改性超细水泥浆液作锚固剂,研究相似实验拉拔条件下全长锚固系统的力学承载性能与声发射特征.结果表明:PPF掺量对超细水泥注浆材料的浆液特性与力学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可明显改善超细水泥注浆材料的抗压性能,缩短终凝时间,减小流动度,尤其抗折强度与PPF掺量呈正相关关系.当PPF掺量 0.1%时,复合注浆材料S1的综合性能最佳,硬化结石体 3d和 28d抗压强度为 60.1 MPa和 83.7 MPa,比未添加PPF的参照组S0提高 23.4%和 23.2%;XRD、SEM及FTIR微观表征证实,适宜PPF不仅能促进水化反应,而且可改善结石体内部裂隙,发挥桥连作用并传递应力,延缓裂纹扩展;拉拔试验表明,基于该复合注浆材料的全长锚固体系力学性能、残余承载能力和最大变形量显著增强,最高拉拔强度是参照组S0的 1.356倍,推迟了声发射事件的发生,提升巷道围岩稳定性,为类似全长锚固提供借鉴.

    超细水泥聚丙烯纤维锚固力学性能注浆材料材料改性

    纳米氧化铝改性地面井固井水泥水化机制研究

    梁运培刘莹邹全乐王鑫...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地面井固井技术发展加快,工程现场对于地面井固井水泥浆的早期流动性及凝结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固井工程注水泥作业的顶替效率,改善固井工程现场作业应用情况,提出了纳米氧化铝颗粒改性固井水泥的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质量分数为 0、0.05%、0.10%、0.15%及 0.20%的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水灰比为 0.44)在不同水化龄期的水化反应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探究了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的水相分布、物理结合水总信号量变化、峰形指数及迁移速率.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在水化阶段的T2 图谱会出现 3个弛豫峰,分别对应絮凝结构填充水(0.1~10 ms)、毛细水(10 ms)、自由水(800~1000 ms);其物理结合水总信号随纳米氧化铝质量分数增加而逐步减少,其中质量分数为 0.20%的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信号量减少速率最快;峰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化反应进行至 600 min时,质量分数为 0.20%的改性水泥浆变化速率最快,弛豫峰向短弛豫方向移动速率加快;结合迁移速率将纳米氧化铝改性固井水泥水化反应阶段划分,其水化机制分别作用在 4个水化时期:①初始水化期(5~60 min),水化速率未发生明显改变;②加速水化期(60~600 min),纳米氧化铝使水泥浆中物理结合水转化为化学结合水所经历时间变短,水化进程加快,达到促进水泥水化的效果;③稳定水化期(600~1200 min),水泥体系趋于稳定;④延缓水化期(1200~1800 min),物理结合水转化为化学结合水速率变慢,水泥水化进程减慢.研究结论得到,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水化时期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分别起到物理填充、加速、稳定、延缓的作用.在加速期,纳米氧化铝促进水泥的早期流动,有利于水泥浆的泵送及流动,在延缓期,纳米氧化铝延缓水泥的进一步水化进程,利于发展早期强度.其中,质量分数为 0.20%的纳米氧化铝改性水泥浆对于水泥水化进程影响最大,促进填充水向结合水的转化,在加速水化期间对于水泥浆水化反应加速程度最大,以此作为依据对现场固井水泥的制备及应用提供指导.

    地面井固井水泥纳米氧化铝核磁共振水化反应弛豫时间

    高地应力巷道掏槽爆破的应力演化与损伤破裂研究

    丁晨曦梁欣桐杨仁树郭啸...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采状态由露天转地下,由浅部转深部,在深部岩体的钻爆法施工中,地应力对爆破效果有显著影响.有关掏槽爆破机理和应用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浅部地层中的巷道爆破施工,没有考虑地应力对爆破效果的作用.采用一种考虑爆破荷载下粉碎区能量耗散的改进型连续-非连续单元法(Continuum-Discontinuum Element Method,CDEM),基于二维平面应变模型,分别研究了普通直眼掏槽爆破和大空孔直眼掏槽爆破在不同地应力条件下的应力演化过程和破裂损伤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空孔的存在增强了爆炸应力波的反射拉伸作用,削弱了地应力对爆炸裂纹扩展的抑制作用,促进了爆炸主裂纹的扩展,增加了掏槽爆破的分形损伤和损伤面积,提高了掏槽爆破的岩体破碎程度.双向等压地应力对爆炸裂纹的扩展有抑制作用,对径向爆炸裂纹的扩展尤为显著.较大的地应力削弱了孔间爆炸应力波的相互作用,相邻炮孔对爆炸主裂纹扩展的导向效应减弱.随着地应力的增加,爆炸裂纹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损伤整体上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是大空孔直眼掏槽爆破的裂隙区分形损伤和损伤面积均显著大于普通直眼掏槽爆破的裂隙区分形损伤和损伤面积.说明在高地应力环境下,大空孔直眼掏槽爆破依然能够显著增加岩石破碎程度和破碎范围,提高爆破效果和破碎效率.

    地应力掏槽爆破CDEM应力演化损伤破裂

    深部高瓦斯煤层爆破致裂增透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张鑫刘泽功张健玉傅师贵...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部高瓦斯煤层在地应力作用下爆破增透时裂纹扩展规律尚不明确的问题,首先根据爆破应力波的传播和叠加,从理论上分析了地应力和爆破荷载耦合作用下炮孔周围的应力分布规律;然后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地应力条件下单孔爆破裂纹扩展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侧压系数下双孔爆破裂纹扩展机理以及贯通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ImageJ图像识别软件和LS-Pre-Post软件,以裂纹密度和扩展长度为量化指标表征地应力对裂纹发育程度的影响;最后根据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给出考虑地应力影响下的煤层爆破致裂增透爆破孔布置方案建议.单孔爆破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地应力可以减小爆破荷载引起的拉应力,从而抑制裂纹扩展;在非静水地应力条件下,与较大主应力方向正交的拉应力受到削弱,导致该方向的裂纹扩展受到抑制,使裂纹优先向高应力方向扩展;双孔爆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侧压系数不为 1时,爆生裂纹扩展呈现出方向性,主裂纹倾向于向较高地应力方向扩展,造成爆破裂纹区域呈椭圆形,长轴和较大地应力方向一致.根据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结果,在深部煤层进行爆破致裂增透时,宜沿较大地应力方向钻孔,有利于提高爆破致裂增透效果.研究成果对深部高瓦斯煤层爆破增透时了解裂纹扩展机理以及优化炮孔布置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高瓦斯煤层地应力裂纹扩展裂隙区范围爆破增透

    高温高压条件下含瓦斯煤解吸-自燃演化特性研究

    田富超李振榕李帅魁苏嘉豪...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矿井开拓水平的延深,煤岩赋存环境呈现出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而温度、压力是影响含瓦斯煤吸附-解吸-氧化特性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究高温高压下遗煤中瓦斯解吸特征及自燃特性的变化,选用高瓦斯易自燃矿井不同埋深的煤样作为试验对象,设计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煤中甲烷解吸的正交试验,并对原煤样和解吸煤样进行孔隙及表面积测试、TG-FTIR联用、程序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解吸试验过程中,温度的抑制都显著大于压力的促进作用;高温高压环境主要改变了煤中的微孔结构,致使煤体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都出现增加;解吸后,标高 320 m和标高 343 m煤样的温度突变点提前了 8.7%和 4.9%,同时虽然煤中的官能团种类相同,但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标高 320 m和标高 343 m解吸煤样和原煤样CO生成的交叉温度点分别为 78℃和 74℃,C2H4、C2H6 的浓度始终低于原煤样;同时解吸煤样的耗氧量在相同煤温下出现了下降,在 170℃时差距最大,标高 320 m和标高 343 m解吸前后煤样的氧气含量为 9.3%、13.1%和 10.3%、14.3%,两者的耗氧量最大相差 42.3%、41.2%.综合分析表明,煤体经过高温、高压解吸后煤样在氧化初期更易自燃,产生更多的CO,可以选择CO作为指标气体,而在高温阶段反应剧烈程度有所降低.此外推导出了煤中甲烷解吸对采空区气体环境的实时变化公式,并以 1304综采工作面为模型,对"高瓦斯压力、高地温"特征下采空区遗煤中瓦斯解吸影响下的"氧化带"区域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将范围缩小了63.5%.研究成果可为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瓦斯与火耦合灾害防控提供基础支撑.

    高温高压煤自燃瓦斯解吸微观结构氧化特征危险区域划分复合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