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科学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科学技术
煤炭科学技术

王金华

月刊

0253-2336

cst410@china.com

010-84262920 84262926

100013

北京和平里青年沟路5号

煤炭科学技术/Journal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实用性的技术类刊物。辟有技术经验、实验研究、问题探讨、专家论坛、新产品、科技信息等栏目。是全国优秀期刊之一,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获二等奖。读者对象为有关专业的科研生产设计教学管理等单位的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部煤层CO2地质封存量化评估及案例研究

    刘操赵春辉钟福平秦书杰...
    288-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封存CO2 作为理想的减碳技术,有望成为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因此量化评估深部煤层CO2 地质封存潜力与研究超临界CO2 与深部煤岩之间相互作用成为了"双碳"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以焦作矿区九里山煤样为试验研究对象,分析了深部煤层超临界CO2 吸附与封存机理,分别开展了35和 45℃下煤样的CO2 等温吸附试验,解释并校正了CO2 吸附等温线高压异常下拐现象,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煤样的CO2 实际吸附量.提出了一种新方法计算CO2 地质封存量,能够校正吸附相体积造成的封存量计算误差,并能精确评估不同埋深煤层CO2 理论和有效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①当高压吸附饱和时,煤样表面所有的吸附位被完全占据,此时吸附相体积和密度不再发生改变,吸附量应趋于稳定,但实验室测得的吸附量却在高压饱和阶段随压力增大而减小,这并不符合Lang-muir吸附原理,因此必须对实验室测试的吸附等温线进行校正,才能应用于深部煤层CO2 封存量评估;②煤中CO2 封存量主要由吸附和游离封存量组成,吸附封存量需要采用吸附相密度和Gibbs吸附量进行反算,游离封存量则需要掌握煤中游离相占据的孔隙体积,它只能根据煤中孔隙总体积减去吸附相体积进行计算,因此,吸附相是精确评估吸附和游离封存量的决定性因素;③采用修正的煤层CO2 地质封存量化方法,以焦作修武研究区 800~2000 m深部煤层为例,得出其单位质量煤中CO2 理论封存量为 1.52~2.16 mmol/g,CO2 有效封存总量为 11.19×109 m3,换算为封存总质量为21.97 Mt.本研究案例不仅校正了吸附试验数据的物质平衡错误,而且考虑了吸附相占据孔隙空间对游离封存量的影响,这对深部煤层CO2 地质封存量精准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CO2地质封存深部煤层CO2吸附试验吸附相评估方法

    高寒矿区环境材料混施下土壤改良及工程应用研究

    孔令健张琳任杰曾杨...
    299-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高寒矿区土地复垦中表层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低下等问题,以青海威斯特铜矿为例,通过土壤培养模拟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混施羊板粪(A)、TG改良剂(B)、保水剂(C)3 种材料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效果最佳的混合比例.正交极差结果表明:羊板粪对土壤有机质、土壤密度、孔隙度和全盐含量的影响较强,TG改良剂对pH的影响较强,保水剂对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较强.综合极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处理 1(A含量 6 g/kg,B含量 1.85 g/kg,C含量 0.06 g/kg)为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最优组合.通过冗余分析得出,羊板粪和TG改良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解释最好.有机质、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与环境材料的相关性较强.有机质与羊板粪呈正相关,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与保水剂、TG改良剂呈正相关.pH、全盐含量和土壤密度与环境材料的相关性较小.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正相关性强,二者与有机质呈负相关.综合考虑,土壤有机质最优组合A3B3C2和土壤其他理化性能最优组合A1B1C1,通过中值法得到高寒矿区土壤基质恢复最优配方结果为A2B2C1.5,即A含量 12 g/kg,B含量 3.7 g/kg,C含量 0.09 g/kg为最优配比.通过工程应用,总结出以"边坡修整、挂椰网/铁丝网、挂生态棒、设置排水沟、客土筛分、客土喷播、铺设保水毯、养护管理及监测"为主的技术应用流程,将试验配方研究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结合.3种环境材料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量也得到明显改善.此研究为解决青藏高海拔矿区土壤肥力和结构的恢复提供参考,对水土保持产生重要意义.

    高寒矿区土壤密度土壤有机质TG改良剂保水剂

    半干旱区复垦煤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结构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李多美孔涛陈曦高熙梣...
    312-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半干旱区复垦煤矿土壤的水分特征,使复垦矿区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选取复垦矿区还田、还草、还林、自然恢复等 4种土地利用方式后的耕地、草地、林地、裸地等 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水分特征曲线、非饱和导水率、水分扩散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垦矿区内土壤为砂壤,林地孔隙度、含水量最高,容重和黏粒含量最低,耕地有机质含量最高,裸地有机质含量最低.裸地砂粒含量相对较高,耕地、草地、林地粉粒含量较高,可见通过还田、还草、还林这 3种土地利用方式能改善矿区土壤的机械组成.Van-Genuchten(V-G)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矿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决定系数R2 均大于 0.99,土壤毛管重力水随水吸力增加显著下降,在2.5 kPa之前的吸力段持水能力呈现为耕地>草地>裸地>林地,随吸力增大,林地持水能力表现优于其他地类;释水过程主要出现在 0~4.8 kPa吸力段,耕地释水能力最好,林地最差.土壤孔隙度与非饱和导水率呈现显著正相关,4种地类非饱和导水率林地>裸地>耕地>草地,林地的土壤结构性最好.土壤体积含水率与水分扩散率均符合D(θ)=Aexp(Bθ)的经验公式并呈指数曲线变化(A为当含水量为零时的土壤水分扩散能力;B为水分扩散率随含水量的变化速率),水分扩散率D(θ)随土壤体积含水率θ呈指数递增,决定系数R2 均大于 0.92,林地潜在传输水分的能力最好,裸地水分扩散率随含水率变化最快.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区复垦煤矿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

    复垦矿区生态修复土壤结构半干旱区水力学特性

    煤与玉米秸秆联合发酵伴随底物与菌群代谢变化特征

    徐强郭红玉张洺潞白秀佳...
    32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煤的厌氧发酵系统中加入秸秆能够显著提高煤制生物甲烷产气量,但联合发酵伴随的底物与菌群代谢的变化规律却鲜有研究.开展不同煤阶煤与玉米秸秆联合发酵生物产气试验,基于 16S rRNA测试探讨菌群代谢特征,采用SEM测试分析煤与玉米秸秆的微生物附着特征,XPS测试煤的表面元素赋存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瘦煤、弱黏煤和焦煤与玉米秸秆最佳质量比为 2:1、2:1、3:1,相应的甲烷产量分别为 17.28、12.51和 14.88 mL/g,不同煤阶煤与秸秆联合发酵的促进效果依次为瘦煤>焦煤>弱黏煤.菌群鉴定揭示了混合发酵体系中球螺菌属(Sphaerochaeta)和噬蛋白菌属(Proteiniphilum)为优势细菌属,分别占 35.95%和 24.36%,而优势古菌属为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丝菌属(Methanoculleus),分别占比达到 49.71%、31.83%和 9.87%.瘦煤与焦煤和弱黏煤相比,联合发酵液中代谢糖类物质的细菌属及古菌属和基因功能占据优势,而这与甲烷产气规律趋于一致.不同混合底物发酵时,随着煤阶的升高,煤表面的菌群附着量逐渐减少,而玉米秸秆表面始终附着大量菌群,表明玉米秸秆始终具有降解优势.联合发酵后焦煤和弱黏煤表面C元素相对含量相比于瘦煤减少更加明显,而含氧有机碳(C—O、C=O和O—C=O)的总相对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联合发酵能够促进菌群生长代谢,使得更多有机碳转化为生物甲烷,研究结果查明了不同煤阶煤与玉米秸秆联合发酵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效果,对于揭示煤与玉米秸秆联合发酵内在机制具有参考意义.

    生物甲烷联合发酵菌群结构代谢特征

    基于SC-XGBoost的电站燃煤低位发热量软测量方法

    乔世超王轶男吕佳阳陈衡...
    332-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提升,电力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另一方面,全球煤炭市场的复杂多变,导致以煤炭为能量来源的发电企业成本上涨.燃煤发热量是衡量煤质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也是采购煤炭最重要的依据,对燃煤发热量进行准确预测能够有效地控制电厂运行采购成本.为了实现燃煤发热量的高效预测,采用Pearson系数对相关变量进行特征选取,采用基于密度的噪点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对某电厂自备煤厂近 2年 1733条化验数据进行去噪,对去噪后数据进行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SC)分析.将分类后的子样本集采用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并与最小二乘法回归(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模型进行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的电站燃煤发热量预测模型相较于其他算法准确性有明显提升,泛化能力更强.对经过SC算法分类后的燃煤分别建立预测模型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精细化水平,为燃煤电站发热量预测提供一种可靠高效的方法.

    低位发热量机器学习谱聚类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软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