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学报
煤炭学报

刘峰

月刊

0253-9993

mtxb@vip.163.com

010-84262930

100013

北京和平里青年沟东路5号煤科院内

煤炭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煤炭学报》于1964年创刊,为季刊。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 1993年改为双月刊,1995年改为大16开本,并申办创刊了《煤炭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半年刊。《煤炭学报》是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煤炭系统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为双月刊,112页。主要刊载与煤炭科学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工程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煤田地质学、矿山岩体力学、采矿工程、煤矿安全、环境保护、煤矿机电一体化、煤的加工与利用、煤炭经济研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30多年来,为传播煤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煤炭学报》一直以“登一流文章,创一流期刊”为指导思想,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水平高的稳定的编辑队伍,使《煤炭学报》质量逐步提高。《煤炭学报》1992年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评为“双奖期刊”。《煤炭学报》在包括10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编委会领导下,每年都制定了明确的报道重点,使刊物能紧紧围绕煤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表相关的基础理论论文。《煤炭学报》发表的论文反映了煤炭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起到了促进煤炭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的龙头作用,为繁荣煤炭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学报》被国内外近20家数据库和文摘期刊所收录,如IEA Coal Abstract CD-ROOM(美国)、 Ei Page One、美国的能源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美国地质文摘、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РЖ、Coal Highlights(英国)、Geological Abstract(英国)、Geomechanics Abstracts(英国)、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矿业文摘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均厚"弓形"巨厚关键层动静载作用机制

    朱卫兵宁杉曹安业许家林...
    4311-4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巨厚关键层破裂运动是诱发矿山动力灾害的重要因素,探究其厚度变化对采动应力分布及破裂动载的影响,对明确巨厚关键层采场动、静载来源及冲击矿压孕育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冲击矿压风险预测及灾害防控的理论基础。以陕西彬长矿区某矿非均厚"弓形"巨厚关键层为研究对象,综合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计算,剖析了巨厚关键层"弓形"形态下伏煤岩体采动应力异常集中的力学原理,探明了"弓形"形态对巨厚关键层破裂特征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弓形"形态下伏区域动静载叠加致灾机制,据此提出了"弓形"巨厚关键层破裂致灾风险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弓形"巨厚关键层底部凸起导致下伏煤岩体垂直应力异常集中,相较于均匀厚度巨厚关键层,该区域煤岩体垂直应力额外增加 22。1 MPa,增幅比例高达 56%,此为下伏煤岩体高静载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伴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以及非均厚"弓形"巨厚关键层运动,造成其底部内凹拐角区出现显著的高应力集中现象,导致该区域岩石发生破裂及弹性能快速释放,此为强动载形成主要原因。在上述非均厚"弓形"巨厚关键层动静载叠加作用下,煤柱大巷区域极易出现冲击矿压。基于此,准确识别并定位了非均厚"弓形"巨厚关键层影响下采动覆岩动载形成来源及发生区位,结合巨厚关键层分布式光纤原位监测结果,以光纤断裂高度为监测指标,验证了巨厚关键层破裂及动载荷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非均厚岩层巨厚关键层支承应力冲击矿压顶板灾害深部开采

    瓦斯氛围下煤-水界面润湿特性及其影响机制

    岳基伟王辰石必明王兆丰...
    4325-4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层注水被广泛用于煤层瓦斯治理,其治理瓦斯的效果关键在于水分对含瓦斯煤体的润湿效果,然而高瓦斯煤层中瓦斯严重干扰着水分对煤体的润湿。为弄清瓦斯氛围下水分对煤体的润湿特性,采用自研的瓦斯氛围下煤-水接触角测试装备及自开发的瓦斯氛围下水的表面张力测试软件,研究了瓦斯氛围下煤-水界面润湿参数,阐释了瓦斯氛围下煤-水界面的润湿特性,并揭示了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瓦斯氛围下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水的表面张力、煤的表面能及黏附功逐渐减小,煤-水接触角及煤-水界面能逐渐增加,水对煤的润湿效果变差;基于煤的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微光谱图分析,建立了无烟煤的分子结构模型,分子式为C99H54N2O3S,煤分子模型的桥碳比为 0。61,其与13C-NMR谱图的桥碳比一致;瓦斯氛围下煤水微观润湿体系中,煤水交界面以下,水分子的相对浓度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煤水交界面以上,瓦斯压力越大,水分子相对浓度峰值越大;瓦斯氛围下煤水微观润湿体系中,随着瓦斯压力的增加,水分子的吸附程度减弱,煤中瓦斯被置换的程度减小,甲烷分子的扩散系数减小,水分子分散程度增加,聚集程度减弱,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增加。

    瓦斯压力煤层注水润湿表面张力煤水接触角

    贫氧作用下煤氧化放热关键基团演变特征及其热效应

    张园勃张玉涛邓军李亚清...
    4336-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贫氧作用下煤自燃放热关键基团演变特征及其热效应,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实验和原位红外实验测试了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煤热反应过程及其微观基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煤自燃放热过程可分为蒸发吸热、氧化放热、分解蓄热、燃烧放热和燃尽 5个阶段,而基团可分为芳香烃化合物、脂肪烃化合物、羟基和碳氧基团 4类。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煤中—C=C—逐渐下降,脂肪烃和碳氧基团先增后降,羟基基团则呈两段式下降趋势。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降低,煤反应热流曲线和特征温度向高温区移动,反应强度、放热量和放热特征参数降低。氧气并未改变煤自燃放热进程和基团的变化规律,但会显著影响其关键温度节点。更进一步的,采用灰色关联和量子化学方法确定了关键基团演变特征及其反应热效应。结果表明,任意氧气体积分数下煤自燃放热最关键基团的变化趋势均为—OH-1→—COO—→Ar—CH→Ar—CH,但其关键基团归属则依次为羟基→碳氧基团→脂肪烃化合物→芳香烃化合物。贫氧状态下煤自燃放热过程关键基团及其归属种类并未发生改变。煤自燃过程中H2O和CO的生成属于自发放热反应,而C2H4 和C2H2生成反应为非自发吸热反应,且C2H4 和C2H2 作为自燃标志性气体的灵敏度强于前两者。C2H2 生成反应是煤放热过程中出现显著吸热峰的关键原因之一,而芳香烃燃烧产生CO和CO2 则是煤燃烧剧烈放热的主要原因之一。

    煤自燃放热贫氧关键基团灰色关联焓变

    "低碳热转化"专题客座主编致读者

    吕俊复
    前插3-前插4页

    《煤炭学报》征稿简则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