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学报
煤炭学报

刘峰

月刊

0253-9993

mtxb@vip.163.com

010-84262930

100013

北京和平里青年沟东路5号煤科院内

煤炭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煤炭学报》于1964年创刊,为季刊。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 1993年改为双月刊,1995年改为大16开本,并申办创刊了《煤炭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半年刊。《煤炭学报》是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煤炭系统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为双月刊,112页。主要刊载与煤炭科学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工程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煤田地质学、矿山岩体力学、采矿工程、煤矿安全、环境保护、煤矿机电一体化、煤的加工与利用、煤炭经济研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30多年来,为传播煤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煤炭学报》一直以“登一流文章,创一流期刊”为指导思想,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水平高的稳定的编辑队伍,使《煤炭学报》质量逐步提高。《煤炭学报》1992年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评为“双奖期刊”。《煤炭学报》在包括10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编委会领导下,每年都制定了明确的报道重点,使刊物能紧紧围绕煤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表相关的基础理论论文。《煤炭学报》发表的论文反映了煤炭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起到了促进煤炭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的龙头作用,为繁荣煤炭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学报》被国内外近20家数据库和文摘期刊所收录,如IEA Coal Abstract CD-ROOM(美国)、 Ei Page One、美国的能源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美国地质文摘、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РЖ、Coal Highlights(英国)、Geological Abstract(英国)、Geomechanics Abstracts(英国)、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矿业文摘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Oxy-steam燃烧初期H2O及其衍生基团对煤-N迁移转化的影响机理

    岳爽丁浩浩赵硕张月...
    4617-4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O2、H2O为工质的第 3代富氧燃烧——氧-水蒸气(Oxy-steam)燃烧技术,因其巨大的CO2 捕集潜力及优良的系统可靠性而备受关注。然而,H2O对煤粉着火燃烧的影响十分复杂且非线性,尤其对于高浓度H2O(体积分数 30%~80%)作用下的煤氮热变迁机理尚且不明,传统的低氮燃烧技术或将不再适用于O2/H2O燃烧,进而加剧氮氧化物(NOx)排放超标风险。为此,借助基于 ReaxFF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结合原子示踪方法,研究O2/H2O燃烧前期脱挥发分阶段煤中有机氮的迁移转化特性,重点关注了含氮官能团赋存形态的演化过程及含氮前驱物生成反应路径,为开发适用于Oxy-steam燃烧的低氮燃烧调整工艺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脱挥发分阶段初期,H2O的存在促进了氢氧基团尤其是·OH自由基与羟基官能团(C—OH)的生成,有利于含氮官能团所在芳香环的裂解以及含氮前驱物的释放,但这种影响在脱挥发分前期并不明显;大量氢氧基团的生成促使位于芳香环内部的季氮(N-Q)向处于碳链边界的吡啶氮(N-6)发生转化,同时加剧了煤中原有的N-6、吡咯氮(N-5)向氧化型/不定型氮(N-X)发生迁移,导致煤脱挥发分阶段前期,湿环境下得到的固相燃烧产物中N元素多以N-6、N-X的形式存在,煤中含氮官能团稳定性更低、活性更高;此外,随着煤氮热变迁过程的进行,H2O及其衍生基团的存在改变了含氮前驱物的生成来源,提高了N-6向HCN、N-5向NH3 的转化率,但相同工况下HCN、NH3 产率受H2O的影响不大。

    氧-水蒸气燃烧脱挥发分阶段H2O含氮前驱物分子动力学

    80MW煤粉工业热水锅炉快速启停特性

    刘鹏中刘增斌苗鹏郑祥玉...
    4627-4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烧器通常被认为是煤粉锅炉的核心设备,并逐渐成为灵活调峰中锅炉启停过程研究的重点。一种逆喷旋流燃烧器以其良好的稳定燃烧特性,广泛应用于中小型煤粉锅炉,以满足宽负荷、频繁启停运行的要求。以采用双锥预燃室逆喷旋流燃烧器的 80 MW煤粉锅炉为对象,以采暖运行中运行负荷、供料频率、炉膛平均温度及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烟气温度的实际测量数据为依据,对不同初始条件的启炉过程和正常停炉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粉炉具备较为快速的启停能力,其中启炉过程根据供料频率的变化分为负荷快速提升、负荷缓慢提升阶段,快速提升阶段,负荷提升率可达到 3%/min以上,在冷态和热态启动(即回水温度低和高)的情况下,锅炉负荷提升率分别达到 3。6%/min和 3。11%/min。启炉阶段的负荷提升速率受限于煤粉燃烧速率与炉膛传热速率的不匹配性,即传热速率滞后于燃烧速率,而煤粉燃烧速率则受储仓式煤粉供料系统供料频率的限制。热态情况提升至满负荷时,传热的滞后性体现为 13。18 MW的负荷升高,占额定负荷的 16。48%。同时热态情况下的炉膛上、中、下部烟气平均温度高于冷态情况,但温度上升速率低于冷态情况;并且可以在较低负荷及较短时间内达到SCR反应所需的温度区间。停炉阶段,受益于供料频率的快速切断,负荷降低可分为快速和缓慢阶段,降低速率分别为9。69%/min和1。09%/min,炉膛平均温度与SCR烟气温度快速下降,实现快速停炉。

    煤粉热水炉启停特性运行负荷负荷提升率燃烧温度

    煤矸石与气化飞灰的热重-质谱混燃机理

    林建功张孝禹惠吉成朱书骏...
    4634-4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煤矸石与气化飞灰的混燃机理,在获得乌海煤矸石和宿迁气化飞灰理化特性的基础上,采用热重-质谱分析方法对乌海煤矸石、宿迁气化飞灰及其混合物的燃烧特性以及气体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与宿迁气化飞灰相比,乌海煤矸石具有更好的着火特性,乌海煤矸石可提高混合燃料的着火性能,宿迁气化飞灰则可提高混合燃料的高温燃烧特性。基于Coats-Redfern(C-R)法、Flynn-Wall-Ozawa(FWO)法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KAS)法进行燃烧动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乌海煤矸石表观活化能为 48。25~152。22 kJ/mol,燃烧反应符合Jander模型;宿迁气化飞灰表观活化能为106。34~312。79 kJ/mol,反应符合n=1/4的反应级数模型;乌海煤矸石与宿迁气化飞灰掺混的质量比为 1∶3时的表观活化能为 102。24~301。58 kJ/mol,反应符合成核生长模型。通过混合燃料质量变化速率理论值与测试值之间的偏差来探究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乌海煤矸石与宿迁气化飞灰混燃过程存在明显耦合作用,整体相互促进,改善了燃烧反应特性,相互促进作用随宿迁气化飞灰质量占比增加逐渐增强。综合燃烧特性与气体释放特性,乌海煤矸石与宿迁气化飞灰较佳的掺混质量比为 1∶3。含氮气体释放特性研究表明:在挥发分和固定碳燃烧阶段NH3 均有释放,NO和NO2 气体释放最高强度的峰值对应的温度与热重曲线最大反应速率对应的温度基本一致。

    煤矸石气化飞灰混燃机理动力学

    石油焦和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能耗、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夏莹莹柳凌晨朱梦祥曹慧菊...
    4646-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劣质石油焦由于其碳含量高和热值高常被用作燃料,但其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CO2。将石油焦用于化学链燃烧发电是实现其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仍面临石油焦转化率低的问题。将石油焦与煤混合作为燃料可显著提高石油焦的燃烧反应活性。因此,建立了石油焦-煤以质量比 1∶1为燃料和煤单独为燃料的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对燃料反应器中分解燃料充分反应所需载氧体循环量和空气反应器中再生载氧体所需空气流量进行优化,并从系统效率、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将其与石油焦单独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石油焦-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和煤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中所需循环载氧体和燃料的质量比为 26。43和 24。19,再生载氧体所需空气与燃料的质量比为 9。22和 8。43。石油焦-煤化学链燃烧电厂的效率为 36。77%,分别比石油焦和煤单独为燃料的电厂高 8。96%和 2。20%。石油焦-煤混合为燃料电厂的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 9。52 GJ/MWh和 302。76 kg CO2 eq/MWh,分别比石油焦和煤单独为燃料电厂低 2。56和 0。27 GJ/MWh、35。27和 4。03 kg CO2 eq/MWh。将石油焦与煤混合作为燃料提高石油焦的燃烧转化率后可显著提高发电系统的能量效率,同时降低发电过程的生命周期化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石油焦化学链燃烧发电系统二氧化碳捕集共燃生命周期评价

    基于简化区间核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的采煤机智能故障诊断

    李宁丁华孙晓春刘泽平...
    4655-4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煤机作为煤炭开采的主要装置之一,其健康状态受工作环境恶劣、操作空间狭窄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准确监测,且极易受到煤岩的冲击而发生故障,直接影响采煤机工作效率。此外,由于采煤机特殊的工作环境,使采集的振动数据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变的难以使用,影响其监测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为准确监测采煤机健康状态,以采煤机正常状态下的电流、温度、流量等容易获取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数据集的全局和局部特征以避免其结构信息的丢失。利用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局部保持投影LPP(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s)构建的目标函数,结合互信息、核函数、区间内积估计和重构贡献的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简化区间核全局-局部特征融合SIKGLFF(Simplified interval kernel global-local feature fusion)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用于对表征采煤机状态的非线性不确定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使用山西斜沟煤矿采煤机实际运行数据模拟故障和沙曲二号煤矿实际故障数据对所提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与中点-半径核PCA、核局部保持投影和区间核全局-局部特征融合算法相比,所提方法对采煤机的单变量模拟故障、多变量的截齿损耗和水路堵塞故障具有良好的监测效果,其故障监测准确率分别达到了 99。90%、99。40%和 98。70%,计算时间分别只有 0。324、0。367和 0。345 s,而且可以准确识别产生故障的相关变量,为采煤机故障位置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工作人员维护性决策的准确实施指明了方向。

    采煤机不确定过程非线性数据智能故障诊断特征融合重构贡献

    《煤炭学报》征稿简则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