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煤炭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煤炭学报
煤炭学报

刘峰

月刊

0253-9993

mtxb@vip.163.com

010-84262930

100013

北京和平里青年沟东路5号煤科院内

煤炭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煤炭学报》于1964年创刊,为季刊。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 1993年改为双月刊,1995年改为大16开本,并申办创刊了《煤炭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半年刊。《煤炭学报》是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煤炭系统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现为双月刊,112页。主要刊载与煤炭科学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工程研究的理论成果,包括煤田地质学、矿山岩体力学、采矿工程、煤矿安全、环境保护、煤矿机电一体化、煤的加工与利用、煤炭经济研究等领域的学术论文。30多年来,为传播煤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煤炭学报》一直以“登一流文章,创一流期刊”为指导思想,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水平高的稳定的编辑队伍,使《煤炭学报》质量逐步提高。《煤炭学报》1992年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荣获首届中国期刊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评为“双奖期刊”。《煤炭学报》在包括10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编委会领导下,每年都制定了明确的报道重点,使刊物能紧紧围绕煤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表相关的基础理论论文。《煤炭学报》发表的论文反映了煤炭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起到了促进煤炭科学技术交流和发展的龙头作用,为繁荣煤炭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学报》被国内外近20家数据库和文摘期刊所收录,如IEA Coal Abstract CD-ROOM(美国)、 Ei Page One、美国的能源科学与技术数据库、美国地质文摘、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РЖ、Coal Highlights(英国)、Geological Abstract(英国)、Geomechanics Abstracts(英国)、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矿业文摘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 mm弹性筛分过程筛面挠曲形态与筛孔空间变形规律

    江海深杨然刘润宇于世杰...
    4955-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湿煤炭筛分过程中,在水分与黏土矿物的作用下,细粒物间黏附作用强、团聚效应显著、颗粒离析分层困难、筛面堵孔严重,导致物料透筛困难、筛分效果较差,严重制约了煤炭的大规模提质加工。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振动测试分析与多柔体动力学仿真方法,开展了弹性筛面运动学特性及 1mm弹性筛分试验研究;分析了简谐振动作用下弹性筛面挠曲形态对激振参数的响应特征,阐明了弹性筛面挠曲形态及筛孔空间变形规律,重构了筛面挠曲响应曲面及弧形筛孔空间形态;结合筛分试验研究了激振参数等对 1mm弹性筛分效果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的激振参数,对比分析了弹性、刚性筛面对不同水分煤炭 1mm筛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简谐振动作用促使弹性筛面产生大变形挠曲运动,弹性筛面相比筛体可以产生较大的变形,筛面的挠曲变形特征能够有效克服边缘区域筛分盲区的问题,保障了筛面的有效开孔面积,且三维弧形筛孔显著增加细颗粒的透筛概率;在激振力、激振频率、振动方向角分别为 8。5 kN、14。08 Hz、50°时,筛分效率最高可达 80。15%。随着物料外水含量的增大,弹性筛面的大振动强度促使细粒聚团物碎裂解聚,强化物料松散与透筛,其筛分效果明显优于刚性筛面,证实了弹性筛面可以满足 1mm干法筛分的技术需求。

    弹性筛面空间变形1mm筛分筛分效果潮湿煤炭

    微细粒矿物浮选颗粒-气泡碰撞的湍涡作用机理及过程强化

    李晓恒王海楠郑恺昕王利军...
    4964-4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细矿物分选一直是困扰业界的难题,浮选是分选细粒矿物的主要方法,微细粒矿物质量小、惯性低、动能低,遇气泡易随流线绕流气泡而过,难以摆脱流线与气泡发生接触,与气泡的碰撞概率极低,是导致微细颗粒浮选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强湍流流动因能提高颗粒动能以及颗粒-气泡碰撞频次,成为微细粒浮选的必要条件,然而,受制于湍流高频脉动及多尺度涡特征,颗粒、气泡在湍流环境中的运动及矿化过程与层流中差异极大,碰撞机理并不明晰。利用高频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和高速显微摄像技术测量了各向同性湍流场中流体、颗粒及气泡的微尺度动力学行为,借助小波变换等数学手段,对湍流场的多尺度涡特性进行数学分解,从微观湍流层面解析了湍流小尺度涡运动对颗粒、气泡运动及碰撞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湍流场中微细颗粒运动受制于湍流小尺度涡运动,两者尺度具有相关性,在研究尺度范围内,流场所能够产生的Kolmogorov涡尺度越接近颗粒尺寸,颗粒滑移速度越大,颗粒摆脱流线与气泡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越大;湍涡也会短暂"捕获"气泡且并影响气泡速度及轨迹;与常规碰撞矿化认知不同,大多颗粒在随流场主流宏观运动的过程中,局部跟随微观小尺度涡旋转,气泡在高涡量区内随涡体旋转且自转过程中裹挟颗粒,通过剪切碰撞的方式与颗粒发生矿化。基于此,提出了冲击流、涡流发生器等高涡量小尺度涡场的构涡方法,使浮选流场湍涡运动能有效作用到微细尺度颗粒上,提高微细颗粒-气泡碰撞概率,降低浮选有效回收粒度下限;不同类型纯矿物及实际矿物的浮选试验表明,通过对流场的湍涡调控,切实有效提高了微细矿物颗粒的浮选性能。研究将微细粒矿物浮选的过程强化从"调粒/调泡/调药"扩展到"调涡",为低品质贫杂难选矿产资源的强化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微细粒矿物气泡碰撞湍涡矿化浮选流体动力学过程强化

    射流与搅拌协同式浮选机槽体内颗粒运动与分布规律探究

    王涛周伟王子磊王淑杰...
    4977-4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射流与搅拌协同式浮选机槽内颗粒运动与分布规律,建立了射流与搅拌协同式浮选机槽体几何模型,利用COMSOL软件模拟了槽体内部受叶轮搅拌作用下的流场分布以及颗粒运动,搭建了射流与搅拌协同式浮选装置试验系统并对其进行颗粒分散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部分颗粒穿过叶轮叶片之间的间隙,在流场的作用下向下做螺旋运动;另一部分颗粒被叶片甩出,在叶片与流场的耦合作用下向四周与上方做螺旋运动;绘制了所有粒子的运动轨迹曲线用以探究浮选机工作过程中的颗粒运动与分布规律,颗粒在浮选槽底部、四周壁面以及槽体拐角处的粒子运动轨迹曲线重合度高,粒子运动至此处的概率大,大量粒子运动至此处,浮选槽体上部以及槽体壁面与叶轮之间区域粒子运动轨迹重合度较小,粒子运动至该处的概率低,少量颗粒在该处分布;粒子分布均匀程度并不随着叶轮搅拌速度的提高而增大,而是存在最佳叶轮工作参数,经模拟与试验得出射流与搅拌协同式浮选机在叶轮转速为 6。25 r/s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颗粒分散性能;颗粒的分散效果受到槽体的形状及内部结构的影响,在槽体内增加挡板或者将方形槽体柱式化均能有效的促进颗粒均匀分布。探究射流与搅拌协同式浮选机槽体内颗粒的运动与分布规律,有利于优化装置结构以及提高浮选效率。

    浮选机颗粒运动与分布装置优化射流与搅拌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车辆可通行性评估方法

    江帆刘一凡朱真才张超凡...
    4986-5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辅助运输车辆在煤矿井下人员、物料、矸石和设备等运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矿井下巷道空间狭长、环境复杂、光线强弱交替,易引发辅助运输车辆驾驶人员疲劳、视线模糊、操作失误等导致的驾驶安全事故。随着我国智慧矿山建设的不断推进,提高辅助运输车辆的安全性、智能化对实现煤矿少人化、无人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车辆的通行性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车辆可通行性评估方法。首先,利用边缘检测、形态学顶帽变换和八联通区域获得增强的铁轨二值化图像,通过消失点坐标设定阈值将铁轨分为直轨和弯轨两个模型,并分别采用渐进概率Hough变换和改进特征点选取的Catmull-Rom样条曲线拟合直轨和弯轨,形成基于可切换模型的铁轨检测方法;其次,基于煤矿井下巷道壁管道颜色属性,通过HSV颜色空间变换、边缘检测和最小二乘法拟合算法构建管道特征检测策略;再次,提出基于管道和铁轨特征点加权融合的辅助运输车辆行驶中心轨迹线提取方法,构建辅助运输车辆安全通行区域生成规则;然后,针对传统分水岭算法中过分割问题,采用基于标记的改进分水岭分割和Graph Cut算法对静态障碍物进行二维边缘和区域特征提取,选用小样本分类支持向量机构建基于HOG特征与LBP特征融合的煤矿井下行人检测模型,实现辅助运输车辆前方动态和静态障碍物综合检测;最后,通过欧式距离判断障碍物与安全通行区域的位置关系,判断障碍物入侵情况,得到辅助运输车辆可通行性评估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实现煤矿井下铁轨特征、管道特征、安全通行区域检测,对煤矿井下辅助运输车辆可通行性进行有效评估。

    辅助运输车辆铁轨检测管道检测障碍物检测可通行区域检测

    基于氧化改性煤粉的水伏发电机的构筑及其性能

    赵建航左志超余雯雯叶亚楠...
    5002-5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的燃烧发电伴随有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产生,因此开发煤炭的新型绿色发电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水伏发电技术是利用材料与流体界面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电能的新型发电模式,因其绿色、可持续和低成本的优势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煤粉为原材料,通过氧化改性调控煤粉表面的含氧官能度,利用抽滤的方法制备了改性煤粉/滤纸复合材料,组装了基于改性煤粉的蒸发发电装置。当器件被浸入水中时,水分子在蒸发和毛细力作用下由煤粉/滤纸复合膜底部向上定向传输,同时在表面呈电负性的氧化煤粉堆叠形成的通道中不断解离,氧化改性煤粉可排斥带相同电荷的阴离子而吸引带相反电荷的阳离子并在煤粉-水流表面形成双电层,流体中的离子因为移动速率的差异会在其传输的上下游位置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富集的区域并由此产生持续的流动电势。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纳米粒度分析仪对煤粉表面含氧官能团进行了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利用数字源表对器件发电性能进行了测试。当结合不对称电极工作时,其在纯水中工作能够产生高达 0。72 V的电压,输出电流为 0。4 μA,输出功率最高达到 29。28 μW/m2。以改性煤粉制作的发电机还克服了传统水伏发电机在高浓度盐溶液中发电性能下降的问题,经测试,在浓度为 1 mol/L的NaCl溶液中依然可以保持 0。9 V的稳定输出电压。通过多个水伏发电装置的串联还可实现对低耗能装置的供电,展现了其潜在应用价值。

    改性煤粉水伏发电能量收集低温氧化非对称电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