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城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城市
美与时代·城市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ysdscb@snina.com

0371-65511020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城市/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我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美学、美育研究,普及美学知识,倡导按美的规律创造美、欣赏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康养理念下适老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唐田田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下,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已逐步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因此,适老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迫在眉睫。康养理念与适老化乡村景观规划有着密切联系。在康养理念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分析乡村康养资源,对康养理念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进行探究,以提升适老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质量。

    康养理念适老化乡村景观规划

    叙事视阈下呼伦贝尔旅游驿站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赵卓王智睿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文化正逐渐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基于此,提出在呼伦贝尔旅游驿站景观优化设计中要深入挖掘场域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将景观叙事作为串联旅游驿站景观空间结构的重要引线,赋予不同旅游驿站独特的故事主题,构建呼伦贝尔自由渗透式景观群落,实现旅游驿站的差异化可持续发展,以期能够有效破除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为推进呼伦贝尔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景观叙事旅游驿站文化景观叙事主题优化设计

    基于记忆场所理论的老旧社区街道立面肌理研究

    黄炜斯王萍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城市正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阶段转变,老旧社区内部的更新与改造是一个重点议题。因此,以广州市越秀区犀牛北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记忆场所理论,归纳街道立面肌理塑造各个阶段的特点,梳理立面肌理的表现、类型以及与人们的内在关系,探讨街道立面更新的价值取向,以更好地改善老旧社区的环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记忆场所理论老旧社区街道立面肌理城市

    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更新策略研究

    马尔蔚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域文化的融入,是破解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同质化、碎片化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的内在需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充分,地域特色不能充分体现,设计缺乏统一连贯性,缺乏人性化设计。因此,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应遵循传统与现代、统一性与融合性、人性化与互动性相结合的方式,由此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的发展。

    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更新策略

    次世代建模技术在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

    茅成涛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当下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保护手段和次世代建模技术的分析,总结出当下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保护手段存在的缺乏真实感、体验感等缺陷及其成因,重点研究如何将次世代建模技术更好地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保护中。

    历史文化街区数字化保护次世代建模技术

    别开新图:当代地铁壁画的装饰性新内涵

    刘阳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地铁壁画艺术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壁画形式的千篇一律、文化符号似曾相识以及历史人物、装饰元素的堆砌挪用,使得地铁壁画逐渐沦为空间中的装饰画。什么是壁画的装饰性?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语境下,地铁壁画的装饰性原则又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将从"有意味的形式"、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语境下地铁壁画装饰性的新内涵。

    地铁壁画装饰性新内涵

    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公众参与度提升策略研究

    刘筱晨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参与是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目的之一。基于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指出,心理感知、行为互动与空间环境是影响公众参与度的重要方面,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需要统筹公众对心理、行为、环境三方面的需求,在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同时,建立起双向交流的反馈机制,实现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深度体验。

    数字化城市公共艺术公众参与度

    社区"共同体"意义的重塑:社区微更新中公共艺术的介入

    李思颖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发展,现代社区"共同体"意义失落,社区更新中缺失对人的精神关照,自上而下的社区更新模式亟待改变。面临以上问题与困境,社区更新应从微观的、具体的角度切入,自下而上,利用公众参与的力量。公共艺术介入社区微更新具有一定的适切性。公共艺术可以充当社区更新的触媒,为社区微更新提供载体,促进社区"非地方"空间的转化,缩小异质差异,改善邻里关系,使居民找到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共同体",塑造社区公共精神,改善社群关系,重塑社区文化。

    社区微更新公共艺术公众参与

    基于ArcGIS和sDNA的广州市旧城区公园绿地分布研究

    陈乐妍宋立新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旧城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落后、空间环境日益局促的问题,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进行研究,从公园绿地出发,以满足城市中居民日常游憩的基本活动需求,更好地实现绿地协调发展。通过ArcGIS软件的地理空间分析工具,研究分析公园绿地在广州旧城区的分布特征,结合城市道路网,利用扩展空间句法模型(sDNA),通过老城区道路网的接近度与中心度分析,进一步探究道路结构与公园绿地空间分布的更适宜配置,以分析出这类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如何有计划地完善绿色基础服务设施,从而营造健康的城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高品质发展。

    旧城区公园绿地ArcGISsDNA

    格式塔心理学在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应用——以瞻园为例

    赵安琪
    8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私家园林的韵味一直是设计师们所探寻的,但是大部分人选择从古代文人雅士的角度去剖析园林中形、神、意的构建,并不能很好地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以继承其神韵。从现代设计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瞻园的内在层次与结构,阐述格式塔心理学在园林空间搭建、小景设计、植物配置与意境塑造中的应用。

    江南私家园林格式塔心理学景观设计设计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