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ysdmsxk@sian.com

0371-66318929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职工路1号院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色彩的情感表现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

    贾婷伊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彩在油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无可取代的地位.在油画创作中,色彩表现与情感抒发是相结合的,创作者以色彩的形式传递自身的经验与感受,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让艺术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色彩,以表达自身的态度或某种情绪,通过与欣赏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让欣赏者更充分地理解创作者真实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欣赏者的喜爱,让欣赏者得到心灵上的享受.从色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色彩的情感表现、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三方面入手,分析并总结了油画创作中如何利用色彩表达情感,对色彩的情感表现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艺术油画色彩情感

    关于中国画气韵的一点思考

    王盟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谢赫"六法",几乎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一大主流,它脱胎于名士风流的魏晋时代,在中国绘画艺术愈发专业化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传承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探讨最多,它是一种极为艰难、高级的艺术效果,以致出现有后人将它神秘化的倾向,认为气韵为先天所赐,并非人人可得.但梳理分析谢赫"六法"的提出背景就可以发现,它所倡导的艺术理论足具普遍法则的效用.纵观画史,可以说致广大,即气息、气韵、气象、气质、气派;尽精微,即灵气、清气、静气、仙气、贵气.今人创作,唯有真正领悟"气韵生动"之妙并将其融贯于笔墨,才能在艺术创作中表达出中国绘画的艺术特性和精神境界.有"气"有"韵"方"生动",气韵是中国画的魂,是"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基础.

    "气韵生动"魏晋风度虚实笔墨

    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分析

    屈小淳王子林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探讨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对于传承国画具有重要意义,更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分析了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元素的内涵,分析了笔墨文化元素在国画创作中的意义,讨论了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和元素的运用.

    国画笔墨文化元素线条留白画理意境

    中国画的透视及写实技巧探析——以《写生珍禽图》《溪山清远图》为例

    文斯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文化背景会派生出不同的审美观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原因.中国画在传承和发展中有其专属的一套评价体系和审美意趣,其独树一帜的规律被历代画家、理论家逐渐强化.写实和透视本是西方美术体系下的两种理论,最早在明嘉靖、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如果用这些概念去评论中国画显然是有些不太恰当.然而,也不能说中国画自古不重视写实和透视,也不能说没有这些概念,这些说法都是有局限性的.语境不同,问题也要随之改变,不能被锁在单一的视角去观察,应该进行中西比较.

    中国画透视写实文化差异语境

    《千里江山图》的墨彩融合探析

    雷业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晚期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代表了大青绿山水的最高峰.从《千里江山图》的青绿传承、颜色质感中可见其对墨与彩的完美融合.

    《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墨彩融合

    清代丁观鹏《太平春市图》研究

    李优鑫
    4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岁朝图作为中国风俗画或人物画一较小的门类,有纳福迎祥的寓意,反映出古人的古雅情趣和独特的生活风貌,雅俗共赏.通过图像的方式,社会风俗被较为真实地记录下来.《太平春市图》是清代丁观鹏的一幅岁朝图作品.通过研究其画面和内容,考察集市中出现的场景及其含义,将《太平春市图》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分为年俗活动、艺人市贩、游人逛市等部分,并对画卷中的集市和活动进行深入分析.

    丁观鹏岁朝图《太平春市图》

    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体现

    祁自敏张心洋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没骨技法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但是未受到画家的高度重视,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赵望云在山水画创作中创新运用没骨技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和表现力,所创作的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没骨技法的来源和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成因,研究没骨技法在赵望云山水画中的体现,探讨赵望云山水画中没骨技法的艺术价值,以促进当代山水画创新发展.

    山水画没骨技法赵望云

    法无定法——王绍波水彩画形式语言的"圆融之境"

    鲍军涛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绍波的水彩语言遵循"变则通达"的艺术规律,直至达到"圆融无碍"的至高境界,是内美融合升华的过程.他心师造化,蜕变升华,以一法贯众法,创一己水彩语言的形式美.法无定法,其本身必然有法;法无定象,也并非绝去法相.王绍波的无法、有法之变,是在凝心静气之中纵横捭阖,立定精神而不求光怪陆离;他的圆融无法,实则是笃正求实,目驰八荒,心游万仞而不拘,动静互融而自然天成,故而,无法之法,归乎心法,归乎人格与学养修为.

    法无定法王绍波水彩画"圆融之境"

    黄作林风景油画的意象表达

    马健程灵莉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作林的艺术经历很丰富,从最开始的国画和书法学习,到大学四年的版画学习,再到前往俄罗斯进行留学,接触到的画种很多,回国后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以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形式.黄作林的风景油画中融入了许多中国画和书法的笔墨形式、造型语言、版画的构成语言等,画面具有独特性.因此,以黄作林的风景油画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黄作林的风景油画作品如何进行意象性表达.

    风景油画意象表达黄作林

    写意油画探析——以赵培智油画人物作品为例

    杨晨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既吸收了西洋画的特点,又与中国画的写意性交融.在油画中国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写意性的油画开始萌芽,茁壮发展,写意油画也因此成为中国油画界的热门话题.从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到现当代的油画家,他们不停地对写意油画进行探索和创新,在画家们的画作中,写意语言逐渐成为表现画面的主要艺术语言之一,写意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2016年,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成立后,写意油画正式成为油画中的重要门类.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里汇集了众多写意派的实力画家,如范迪安、詹建俊、王辉、王琨、赵培智等人,他们将写意绘画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将写意油画带入大众的视野.如赵培智的油画人物作品深刻展现着写意精神的内涵,使人感受到画面中充斥的丰富情感.因此,以现当代油画家赵培智的油画人物作品为例浅谈写意油画.

    写意油画赵培智写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