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ysdmsxk@sian.com

0371-66318929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职工路1号院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西方艺术思维在油画静物中的体现——以莫兰迪《花》与常玉《白瓶内之海芋》为例

    冯静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对莫兰迪《花》与常玉的《白瓶内之海芋》的对比研究为基础,分析中西艺术思维在油画静物中的体现,从文化背景的异同,到绘画语言的对比研究,探析西方画家莫兰迪与东方画家常玉作品中思想内涵的契合点与差异.

    中西方艺术思维莫兰迪常玉东方意蕴

    中国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创新运用探析——以马蒂斯作品为例

    刘欣羽
    3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艺术创作中,线条是艺术家用于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绘画语言.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传统线描所展现出的艺术效果及魅力,对西方艺术乃至世界艺术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马蒂斯绘画中的线条进行分析,立足中国线条的特殊功能,探讨中国线条在西方绘画中的创新运用.

    马蒂斯线条造型西方绘画中国画

    探析工笔画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观

    邢森王丽志王健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辩证唯物主义美学观认为,美是符合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及相应理想的那些事物,以其相关的自然性为必要条件,以其相关的社会性为决定因素.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笔画进行分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工笔画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精神食粮.扎根社会,反映社会,并把自然变得具有人性的工笔画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其次,工笔画的灵感与构思有很强的主观性,画家对客观事物的映象是能动的.最后,工笔画的形成落实在实践上.画家在脑海中通过形象和抽象思维对映象进行加工制作,在意志驱使下付诸行动.同时整个实践深入挖掘规律并合理使用规律,美也就应运而生.

    主体客体工笔画审美

    唐宋时期山水画设色发展演变研究

    杨玉娇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鲜艳明亮的青绿山水、淡墨静雅的水墨山水都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史上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迹.山水画发展最初是以青绿山水为主,但其并没有一直成为主流.中国山水画设色发展历程跌宕起伏,经历了多次转变,唐至宋代是青绿山水向水墨山水进行第一次转变的时期.主要通过梳理魏晋至唐宋时期山水画发展的源流,分析唐宋时期山水画主流由最开始的青绿山水转变至水墨山水的原因,对影响绘画艺术发展的画家思想、社会变迁、时代审美观念等主、客观因素进行阐述,并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色彩审美解读我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文情趣,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山水画经久不衰的魅力.

    青绿山水水墨山水唐宋时期

    褐马鸡题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赵瑞雪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鸡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家禽中的一种,早在石器时代作为随葬品的陶塑中就有鸡的形状.其中,褐马鸡这一品种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故分析褐马鸡题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运用.

    褐马鸡中国画

    城市山水画中笔墨语言与形式之论

    李敏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在当代城市的中国画家,他们目光兼顾自然与城市而引起的一场传统山水画的变革,无疑是一场笔墨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他们将人为的自然与生态自然共同写入山水画,为山水画加入新元素,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拉开距离却殊途同归.

    城市山水画笔墨语言形式意境

    郭熙《早春图》作品分析

    耿孝敏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时期稳定的政治大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新的市民阶层在此时兴起.画家们为了适应中下层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将各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更加广泛又真实地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山水画发展至此,首先从功能上就发生了质的转变,它开始适应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们愉悦自身、陶冶高尚情操的精神需求.也正因如此,山水画在两宋绘画的各门类中占有显著优势.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技法成熟而又风格相异的山水画作品,传统的山水画也在此时被提高到了全新的艺术水平.熙宁、元丰年间,山水画家郭熙总结学习各派技法,不断丰富山水画理论,最终形成的院体画风使得当时的山水画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风貌,而郭熙的代表之作《早春图》就对这种新的审美趋向做了很好的图像说明.对《早春图》进行分析,以观当时山水画的风貌.

    郭熙《早春图》"格物"精神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的景观图示及其蕴意研究

    李昕欣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为李公麟所作的《西园雅集图》画面上,景观呈现主要包括人物、器物、景物三个方面,其呈现方式具有说明性特征,这种呈现方式通过对景观素材的画面组织引向一定文化蕴意,画面关于景观的组织及其具有的说明性即为图示.从图示的层面去剖析此画,探究显在图示之下隐藏的文化蕴意.

    《西园雅集图》图示李公麟苏轼

    探究黄公望《丹崖玉树图》特征及浅绛设色

    许珊珊
    6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公望《丹崖玉树图》为研究对象,从多种角度对山石及树木的浅绛画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唐代之前,山水绘画主要采用青绿重彩的绘画风格.浅绛最初脱胎于青绿,在传统水墨艺术的基础上,山水绘画逐步地完成了由小青绿向淡设色的转变,并在传统文人的水墨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且带有时尚标签的浅绛山水.通过研究浅绛山水与青绿山水之间的转变,分析浅绛色彩对山水绘画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浅绛设色《丹崖玉树图》黄公望

    沈周《庐山高图》之赏析与临摹

    侍壮刘诗琪
    6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庐山高图》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传世经典之作,也是其山水画代表作之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思维与创作理念.这幅作品是沈周41岁时为恩师陈宽贺寿之作,他在这幅画中借山石流水等物象寄托了对恩师的美好祝愿.《庐山高图》在笔墨技法上,与沈周之后的作品相比稍显稚拙,但这幅作品在创作审美和艺术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魅力.以临摹为目的,从多角度对《庐山高图》进行赏析和解读,对这幅画的创作思维、笔墨技巧以及画面构图进行分析,旨在启发创作实践.

    沈周《庐山高图》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