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ysdmsxk@sian.com

0371-66318929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职工路1号院

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Journal Beauty & Time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析多维度美术鉴赏对绘画创作实践的作用

    李鸣楼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绘画创作中,作品的质量和绘画者本身的创作能力密切相关.绘画者只有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和创作技法,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绘画作品.绘画能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完全是先天获得的,因此绘画者可以通过美术鉴赏,从已有的美术作品中吸收艺术养料,并举一反三,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美术鉴赏的内容和过程必然是多维度的.对多维度的美术鉴赏进行介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多维度美术鉴赏对绘画者创作实践的影响,以帮助绘画者更好地提高创作能力.

    美术鉴赏绘画能力多维度

    论美术作品赏析的四个要素

    沈建甫张军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灵活运用艺术语言,进行巧妙构思,将自己脑海中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并呈现出来的一种可供鉴赏的审美对象.因此,美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浓厚的情感.美术作品赏析,即对特定作品进行观赏与分析,它对于提升大众审美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在赏析之前,需明确美术作品画面构成要素;在赏析时,可从美术语言、历史背景、文化、创作者自身等角度进行分析,提升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画面构成四个要素

    侗绣古韵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危才超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族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民族特征,侗绣的表现形式是侗族人民生活的体现,蕴含着侗族人民的传统精神,寄托了他们的信仰.侗绣的风格以朴素、自然为主,所绣的内容非常具有民族特色,通过独特的几何图案描述山川花鸟,体现出侗族人民的智慧.侗族刺绣大多是纯手工制作,刺绣所用的底布和线都是侗族人民手工制作出来的,因此,每一个作品的颜色和工艺都不相同.侗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审美,侗绣中颜色的应用对于油画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针对侗绣在油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侗绣古韵油画

    黑白木刻版画线性之刍议

    苏溧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造型方式之一,不同形态的线条造就了变化万千艺术形态.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中,线与线的排列组合使画面更加丰富,也使作品更有生机.线与线的交锋,黑与白的碰撞,也让画面完整丰富,从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阴刻和阳刻的运用,使得线条在创作中大放异彩.线是表现艺术精神的手段与传递精神的桥梁,它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使作品有情绪,有自我,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这种魅力,使得艺术家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探索,创造出许许多多动人的作品.

    黑白木刻线条阳刻阴刻

    观念与时世——上海中国画院的发展创新之路

    王长栓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中国画院作为我国当代最早成立的"两大画院"之一,经过筹备建院以来六十余载的多元化发展,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拟从文脉传承、观念先驱和南北对照的层面透视上海中国画院的发展创新之路.不难发现,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上海中国画院,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为传统根基,观念先驱们凭借自身的社会凝聚力、艺术感染力、道德号召力成为引领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画院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海中国画院在时代变迁与社会沿革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整合时世先进文化资源,拓展传统笔墨与新素材间的视觉符号关系,从观念到形式确立了中国绘画创作的近代新图景.

    上海中国画院文化观念时世

    当代艺术批评危机探因

    耿晓磊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后,艺术批评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一危机的产生可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以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艺术批评的自我瓦解为转折点.这种自我瓦解在某种程度上牵动着艺术批评由判断转向描述.艺术批评判断功能的逐渐缺失,使批判性艺术实践逐渐取代艺术批评成为可能,也使策展人逐步接替批评家的位置.长此以往,艺术批评终会处于艺术界的边缘.面对当代艺术批评的危机,需要明确当代艺术批评的现状,追溯危机产生的原因,从中找出新的发展方向.

    艺术批评危机描述性策展

    从画屏中看绘画的视觉空间

    李宇萱
    11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工艺中,古人对画屏有着独特的情感.画屏集实用、装饰与观赏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古代占据着重要位置.日常生活中的画屏是一件实体物件,绘画中的画屏可以是一种绘画媒材或绘画图像.围绕画屏的多重性含义展开论述,主要研究画屏中所体现的绘画视觉空间.

    画屏绘画空间

    书法理论中的"中和"观念

    王丝雨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视"中和"为中庸之道最主要的内涵,为天下之"大本""达道",因而也是德性的最高境界.汉末人物品评中,也将"中和"作为最高评价标准,刘邵《人物志》讲:"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随后,这一观念渗透进书法品评理论.《书谱》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就是对书法"中和"之美的首次表达.项穆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书法雅言》中专辟"中和"一节,并将"中和"观念运用到书法理论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和"不仅包含儒家对宇宙、天人关系的思考,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书法的"中和"之美正来源于儒家思想,也是对儒家哲学的艺术化表达.

    "中和"书法理论儒家思想

    基于《晋祠铭》的行书入碑探究

    宋思洋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的行书碑刻作为开一代新风的艺术创造,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及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开行书勒石之先河的《晋祠铭》入手,对唐代的行书碑刻展开讨论,并将怀仁《集王圣教序》与之对比.

    《晋祠铭》行书入碑创作启发

    杨慎书法审美鉴赏研究

    张艳艳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法鉴赏家常常将书法比拟为人和物来凸显造型之美,这种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立足于杨慎书学论著《墨池琐录》,就其书论中关于将书法拟物和拟人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以期生动呈现杨慎书法理论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杨慎书法鉴赏《墨池琐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