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时代基于降低视觉噪声的界面设计研究

    王俊波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低界面设计中的视觉噪声,让用户能够从界面上简单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是数字化时代界面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设计心理学、美学及视觉传播基本原理,对界面设计中的视觉元素页面背景、图标装饰元素、动画广告、交互元素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通过合理设计探索降低视觉噪声的方法和基本设计原则,为设计师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提高交互界面信息传播效率.

    数字化时代视觉噪声界面设计信息传播用户体验

    知识磁力视角下书店空间设计失磁现象及其内因解析

    吴青夏晋聂进臻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是公民心中的"文化绿洲",折射出城市的精神风貌,是城市文化的关键载体.书店应充分发挥其知识载体的作用,利用知识的磁性吸引读者,同时留住读者.针对当下书店空间设计的困境,通过对知识磁力概念及其生成逻辑进行解读,文章提出书店的"场、体、力、性"四字概念,从精神形象、物质形式、商业价值三方面论述了当下书店的生存状况,分析书店空间设计转型过程中的文化悖论,探讨当下书店的空间设计转型方向.

    知识磁力引力失衡转型研究文化区隔空间设计

    纪念性公园的空间叙事研究

    梁舒怡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纪念性公园作为人民群众情感与回忆的实质载体,始终承载着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重任.以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陵园为例的纪念性公园如今面临着适应性的改造和发展的问题.在空间叙事语义下,文章按照特定叙事序列,运用设计思维构建起纪念性公园与空间叙事的情感联系性,得出普适性的运用规则,以期改善在后现代城市中公共场域的情感价值缺失、空间同质化严重等现象.

    纪念性公园空间叙事淞沪抗战景观设计

    基于场所精神的传统小镇街巷空间保护和复兴研究——以孝昌县小河镇环西街沿街檐廊为例

    熊苏俊刘磊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小镇街巷空间有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小镇记忆与生活美学.伴随当下小城镇过度开发,许多街巷空间逐渐失去认同感,呈现为荒漠化的空间.本文试图从场所理论及"场所精神"概念内涵着手,以湖北孝昌小河古镇环西街沿街檐廊为研究范例,对其形成原因、空间特性和功能模式加以分析.通过对沿街檐廊"场所精神"的解读,探寻"场所精神"角度下传统小镇建筑保护与传统商业街巷复兴的途径,试图为传统小镇注入新的"灵魂",进而为沿街檐廊文化的延续传承和传统小城镇街巷空间的发展提供参考.

    场所精神沿街檐廊街巷空间保护与复兴

    共生理论视域下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李绪先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河景观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息息相关.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价值,也成为京杭大运河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忽略运河景观的发展,导致公园景观品质不高,文化、生态等价值有所缺失.而共生理论已逐渐应用于人与自然关系中,该研究以共生理论作为提升运河公园景观的理论依据,从时间共生、文化共生、空间共生、生态共生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提出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景观的提升策略,探索一种既能传承运河文化,又能与环境发展相协调的共生模式,打造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河景观,也为其它运河公园景观提升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共生理论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杭州桥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王涵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量不断增大,为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高架桥应运而生,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以杭州为例,通过对该城市桥下空间功能场景的植入,突破了既有的工程设计思维,探讨桥下空间利用与设计的更多可能性.首先对桥下空间的现状进行研究,阐述了桥下空间利用形式和杭州桥下空间特征.其次,分析了场景理论的内涵以及其应用于杭州桥下空间设计的适应性.最后分类提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桥下文化活动场景、运动健身场景和休闲服务场景的设计策略,为桥下空间环境设计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杭州桥下空间场景理论设计策略

    非遗介入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活力重塑的策略研究

    郝婷婷张中波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更新浪潮的推动下,城市中"灰色空间"的利用水平越来越代表城市的更新程度,但现今大部分城市高架桥下空间都存在利用形式消极、设计同质化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存在,是当地文化风貌的展现.将城市高架桥下空间作为非遗保护传承的物质载体,使非遗融入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的活力重塑中,有助于空间特色的打造.实施要素本土化、形式生活化、空间活态化、内容创意化、表现形式现代化等策略,有助于实现具有内涵特色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活力重塑.

    非遗介入高架桥下空间活力重塑

    华为河图AR在非遗文化传播交互性设计研究——以敦煌九色鹿为例

    黄港铃毛小龙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产业开发已经成为一个新兴趋势.基于华为河图AR对敦煌莫高窟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的AR敦煌项目九色鹿主题,采用文献研究、现代逻辑符号学分析等方法,从"技术层面、艺术表现层面、交互层面"三大层面,分析AR敦煌项目"科技+艺术"数字化转型中的优势.增强现实(AR)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产业开发,可以弥补传统手段在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但仍有适用范围有限、虚实融合边界感强等问题.通过对华为首款AR地图的敦煌项目研究,对AR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化开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河图AR交互性敦煌九色鹿非遗

    基于数字技术的建筑互动表皮设计研究

    王禹淳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国内一些建筑设计领域的学者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建筑互动表皮设计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知识成果,并沿着多样化、智能化探索不断扩展.本文首先梳理了近十几年来国内高校建筑学科基于数字技术在建筑互动表皮设计方向的文献言论、搭建原型以及实践成果,总结并归纳出这些设计成果的研究重点和具体内容,根据相关资料对当下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未来的建筑互动表皮设计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数字技术建筑表皮互动设计

    基于深度学习的儿童家用雾化器情感化设计方法研究

    汪玉娇曾山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雾化治疗作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护理的有效手段而被广泛采用,儿童家用雾化器产品设计也在儿童家庭医护需求背景和儿童医疗器械市场背景下迎来新的挑战.儿童群体存在就医畏惧心理,现有医护产品缺乏针对性情感化设计,都导致儿童在护理过程中效率不高、体验感得不到提升.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情感识别与计算提供了辅助工具,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本文从情感化设计角度,结合深度学习方法,提出针对这类儿童家用医护产品设计的新策略.

    深度学习情感化设计儿童医疗概念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