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晏殊涉香词管窥宋代香文化

    郑静静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是中国传统香文化发展到鼎盛的时代,各类香料大量输入,制香、赠香、品香等活动成为宋代文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焚香带来嗅觉上的官能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隐藏着关于生命的哲思.《珠玉词》中描写熏香活动的词展示宋人居室熏香、宴席焚香、礼仪用香等场景,通过居室浓香氤氲一缕生命哲思,寿宴瑞香传达美好祝愿,宴席暖香助力宾主尽兴,大小场合的普遍用香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

    晏殊《珠玉词》香文化

    论W.H.奥登诗歌实践中的非人称代词

    杨娅雯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主义语言审美框架下,W.H.奥登诗歌实践中非人称代词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其《美术馆》一诗中对人称代词与其所指代之词汇的距离处理,显示了如何巧妙地在语言结构上构建断裂感,从而影响和塑造整个诗歌的语境连续性.从形式主义视角出发,代词在奥登的诗歌创作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与其主题、形式之间复杂互动的载体.进一步的对比分析显示,奥登的非人称代词概念在诗歌实践中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它对现代主义语言审美思想的有意识追求和深化表达.此研究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和欣赏奥登的诗歌文学,更为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审美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

    W.H.奥登现代主义语言审美非人称代词

    何为"祖国的丧失"?——大城立裕早期冲绳战书写的探索与尝试

    忻雨帆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冲绳作家大城立裕在战后初期创作的冲绳战题材作品如《龟甲墓》《棒兵队》,并未如本人所说毫无政治因素,而是作为创作时期冲绳政治状况的一种反馈,是在复归日本前对"日本人身份"的质疑.在早期的冲绳战书写中,大城立裕处处反映着战时本应作为冲绳祖国的"日本"在战争中是如何一步步丧失其地位的,也有意无意间在作品中厘清冲绳与日本之间的关系.

    大城立裕冲绳战书写《龟甲墓》"祖国的丧失"

    "年轻人电影"——张彻电影创作分析

    罗洁洋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彻的电影向来以"阳刚""暴力"与"武打"而闻名.但极少有人注意到,张彻很欣赏年轻人的思想与个性,并将这种态度融入电影之中,这类电影便可称为"年轻人电影".张彻塑造了具有现代气质的叛逆年轻人,并展现了年轻人之间的美好情谊,这种情谊既存在于同性之间,也存在于异性之间.分析张彻的"年轻人"电影,不仅能丰富对张彻电影创作的认知,还可以对电影创作产生积极的启示.

    张彻年轻人香港电影

    分离、组合与互换——《新神榜:杨戬》中神话基因的呈现与表达

    杨杰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神榜:杨戬》是 2022 年追光动画的最新力作,其杂交了动画显性的奇观特效与隐性的文化精髓,拼贴了若干经典动画作品,演化出具有情感共振的新神话故事,同时互文了众多神话故事中的神话基因,重塑了全新的神话角色,为神话基因的遗传提供变量因子,同时追光动画运用网状叙事保证了中国动画神话宇宙的延展性.本文结合遗传学三律理论,辩证的解析了《新神榜:杨戬》神话基因的呈现与表达,为讲好中国动画的神话故事,提供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网状叙事共振传播显隐杂交拼贴互文

    意象拼贴与媒介重组:戏曲电影的美学新形式以《白蛇传·情》为例

    闫科旭侯亚威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蛇传·情》在数字新技术变迁视域下对戏曲电影的影像生产和消费做出了全新的解读,其媒介哲学肌理与内在的影戏美学原则,都嵌入影像在形象表征与视觉建构的设计之中.导演用影视美学创造了一种自反性的戏剧想象,其中的角色记忆、奇观想象和时间的现象学经验都从属于叙事行为本身的主观力量.影片中戏曲"新"美学的实践探索、技术迭代、传统承继的三个维度辅以意象拼贴和媒介重组下的电影创作与传播新态势,不仅可为当下的戏曲电影提供一条可行的研究路径,也可为传统艺术拓宽生存环境与感知视角,一定程度上也能使边缘艺术获得新的发展方向.

    意象拼贴超策展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共同体美学

    跨媒介视角下新主流影片的"青春化"身份建构

    杨冰玉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媒介叙事中的叙事路径是以角色为中心,通过对角色性格的不同侧面或角色承担的不同功能及对应的内涵话语来完成角色多元、立体的身份建构,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传播而成为新的叙事文本.本文试图从角色建构层面,梳理近年来新主流电影中对红色经典素材改写的角色身份建构机制,通过分析其事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样本,证明跨媒介叙事下话语接合的文化意义与现实意义,从而考察跨媒介叙事对于推动新主流影片发展的可能性.

    跨媒介叙事新主流影片青春化价值内涵

    从风景的回忆到景观的漫游——论《李文漫游东湖》中的风景政治与空间斗争

    曹馨予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片《李文漫游东湖》既是对"东湖艺术计划"的回顾,也同时是这一计划的又一个成果,导演李珞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串接起填湖工程、艺术家行动与李文寻找神经病的任务,在对东湖故事的重述中塑造着有关东湖新的集体记忆.然而,资本主义运营下的东湖湖岸被圈出了鲜明的边界,异化成为了景观,只允许特权阶级欣赏与占有.在景观的侵润之下,导演用艺术的方式创造着属于个人的空间,展现出抵抗的可能性.

    风景景观空间斗争《李文漫游东湖》

    "物哀"美学视域下的《花束般的恋爱》

    姜海月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哀是日本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日本电影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22年,日本纯爱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一经国内上映便获得了豆瓣 8.6 的评分,并成功挤进豆瓣高分榜单,而物哀美学在其中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在物哀美学视域下,由电影视角出发,结合物我合一的物哀符号、主客合一的物哀文本、"哀"而不"颓"的物哀主题来探讨《花束般的恋爱》是如何与观众构建联系并收获口碑的.

    物哀《花束般的恋爱》美学日本电影

    温暖现实主义的时代镜像:《狂飙》的审美意蕴建构

    田源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影视创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现实主义密切相关,它们如实记录、深刻再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不同审美需求.时下《狂飙》作为 2023 年爆款电视剧,秉持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意图,在创作理念上坚持人民美学,对英雄"祛魅"、以家庭叙事丰盈反面人物设定、以局部轻松诙谐幽默的方式铺设轻松的创作基调;在创作主旨上,温暖现实主义是"温暖的关怀",通过对时代背景的真实还原,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流价值观.

    温暖现实主义人民美学时代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