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档期探究

    许本越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档期是以群体心理为依托的产业化产物,是助力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说把电影发行权交还给电影制作者是电影产业化第一阶段成功的标志,那么,电影档期的诞生与成熟则是第二阶段成功的标志.它标志着自下而上的市场动力的形成,意味着电影产业化进入比第一阶段更有意义的"自觉"时期.而这一阶段也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电影产业向第三阶段快步跃进.

    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电影档期群体心理

    纪录片导演的多重身份——论潘礼德的纪录片创作

    陈明潇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柬埔寨导演潘礼德是红色高棉大屠杀的亲历者,纵观他三十多年的纪录片导演生涯,从影像作为媒介保存记忆、对抗遗忘的角度而言,他是历史记忆的"书写者";从纪录电影的形式探索上来看,他是纪录影像的"造型师";从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剖析,如果纪录片是一把"手术刀",潘礼德无疑是这台"手术"的"主治医师",纾解着民族的苦难.透过潘礼德的纪录片作品,可以尝试解读纪录片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窥见纪录片导演如何超越单一的身份,裹挟了多种角色,在纪录影像的书写中,建构着自己的身份图谱.

    潘礼德纪录片柬埔寨文化身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都市题材电影的空间美学特征

    刘航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化大背景下,亚洲都市题材电影中的空间美学设计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地域特色走向多元共存的过程,同时聚焦其中的视觉记忆和文化心理,通过对立式、融通式、复制式的设计思路,以及营造"文艺"而温暖的城市"角落",相对集中地呈现了现代城市空间变迁中的典型情景,亦借助城市空间设计展现线条、色彩、结构及美学风格等方面所具有的隐喻、烘托、叙事等功能,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空间造型语言,传达多种人物的情绪与心态.这既构成了现代城市空间美学及都市生存状态、文化心理的重要线索,也显示出都市题材电影场景美术设计为塑造人物、诠释主题而采取的有效路径.

    城市形态都市电影空间美学文化心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电影中的移民表述与身份认同

    饶林鸿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的移民流动为香港这座城市注入了独特的移民文化,而香港电影是移民表述的关键载体.1984 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确定造就了香港移民电影史上的高峰期,并由此呈现出关于身份认同的单向度影像.随着2003年CEPA协议的签订,影片里对内地、香港和西方的描述被纳入全球化的语境中,而身份建构也更多地被表述为"和而不同"的多向度影像.

    香港电影移民表述身份认同单向度影像多向度影像

    修辞性叙事视域下动画短片《鹅鹅鹅》的叙述距离透视

    谢菡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周更形式放送的"国漫实验"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在播出后持续引发关注和讨论,其中第二集《鹅鹅鹅》更是掀起了观众对其主旨内核的大量解析推测和二创制作,原因除了其拥有诡异荒诞的视觉风格外,创作者对其中叙述话语的把控起到了关键作用.修辞性叙事学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动画《鹅鹅鹅》原改编自中国古代小说文本,片中的叙述内容与叙述话语应用之精妙.本文拟从修辞性叙事学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创作意图、叙述距离与观众阐释等来阐明《鹅鹅鹅》的话语修辞效果,探讨动画的创作者、文本和观众如何通过叙事进行交流,以期中国动画在故事表达与内核传递上的进一步繁荣.

    动画短片《鹅鹅鹅》修辞性叙事叙述距离受众

    中国神话中父权逻辑建构与人的主体精神觉醒——以《封神第一部》为例

    邓梦婕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封神第一部》是中国本土的英雄神话史诗,保留了神话内核的同时,以当代化的叙事视角与结构张力进行改编,站在父权制系统内部,以崭新的视角述说着父权逻辑的建构、超越"度"的界限的权力欲望的放纵以及权力操控下主体的反抗与精神觉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封神第一部》对古典神话进行现代化解读,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家国同构"的叙事方式将个体成长与国家兴衰命运联系起来,强化了主流价值观,加深了当代社会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国神话父权逻辑主体精神家国同构文化认同封神第一部

    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分化及风格探析

    李健
    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力量导演作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主力军,面对多元文化圈层与庞大的电影市场,在电影工业美学的支撑下,愈加显现出对电影工业与电影美学的驾轻就熟.青年导演的接续涌现与创作的不断成熟,使得这一群体近年来在风格探索上渐呈分化之势.无论是坚持市场化导向与类型化探索的商业片导演的市场性创作,还是兼顾现实关照与商业诉求的文艺片导演的社会性创作,抑或是传递自我生命体验与诗意的艺术片导演的地域性创作,都在从集体性表达渐趋向个人风格探索过渡.

    新力量导演创作分化风格

    作品选

    封4页

    林威娜作品

    林威娜
    封2页

    孙莉作品

    孙莉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