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消费文化视角下"养成系偶像"的问题研究——以时代峰峻为例

    朱亚婷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发展迅速,养成系偶像崛起.养成系偶像与粉丝相互依赖,偶像需要粉丝实现商业价值,而粉丝也需要偶像提供情感满足.在资本的操纵下,这种依赖性更强.消费主义时代,娱乐圈的传统运作模式发生了变化,资本力量逐渐渗透其中,偶像逐渐成为资本控制下的"商品",粉丝追星的过程,逐步接受资本运作体系,造成自我异化,成为资本规训下的产物,并无偿付出劳动,成为"数据女工"而被资本剥削.

    养成系偶像资本操纵流量经济时代峰峻

    朱光潜的趣味说及其对美育的启示

    刘跃兵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趣味说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朱光潜所说的"趣味"包括"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审美评判"三层含义,他认为趣味具有差异性,且有高低雅俗之分,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有多种表现.趣味虽无可争辩,却可以通过修养而提升.朱光潜认为艺术趣味的标准是"纯正的趣味",它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体现,是"活的""广博"的趣味.朱光潜的趣味说对于美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美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遵循场效应原则,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

    朱光潜纯正的趣味诗歌美育

    美育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和培养

    张志鹏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趣味.在高中阶段,美育对于班主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方式.首先,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看,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美育可以使班主任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再次,美育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可以使学生在接触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渗透和加强美育的途径和策略主要有:通过创设美的教育环境;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把美育融入学科教育;加强美育队伍建设;家校合作,共同推进美育.

    美育班主任工作渗透培养

    现代舞艺术中的身体、能量与表达——基于"力量美学"思想的分析

    于楚涵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舞是一种复杂而有深度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通过对于人体的认知和运用,将生命状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在现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对于"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成为了现代舞重要的表现手段.苏珊·朗格、克里斯托弗·孟轲等批评家对力的理解,以及舞蹈理论家鲁道夫·冯·拉班对力的阐释,与皮娜·鲍什等舞蹈家对力的表达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他们不仅在舞蹈中探索了力的概念,并且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旨在深入分析现代舞艺术中的身体、能量和表达,探究其所展现的独特的"力量美学"特点,并进一步解析现代舞所传达的美学中的力量性.

    现代舞力量美学虚幻的力舞蹈剧场

    "八角鼓"在南阳大调曲中的运用及其艺术特色

    杨鹃各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角鼓是古时满族人用于自娱的一种打击乐器,相传起于满清时期.它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时期,这个阶段是八角鼓的鼎盛时期,得到了宫廷的支持,在社会主流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从业者大量减少,八角鼓盛况渐衰,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艺事业的繁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八角鼓,在中原随着南阳大调曲子的复兴而得到大力弘扬和推广.本文重点阐述南阳大调曲中八角鼓的运用与其艺术特色及其传承人的现状,探讨八角鼓在民间传统音乐中的艺术特色与运用,意为探寻有利途径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八角鼓南阳大调曲艺术特色

    《满江红》:传统民乐与现代摇滚碰撞出的家国情怀

    房文迪
    7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满江红》中豫剧与摇滚的混搭,振奋人心,奠定影片基调;中外乐器的交织与对话,丰富其配乐的层次感.影片不仅在叙事上通过不断反转吸引观众,更通过反转将埋藏于心中的家国情怀揭示.悲与喜的反差离不开声音传达的精雕细刻,音与乐的奏鸣将角色的内心与观众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实现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表达.

    声音传达摇滚民间戏曲《满江红》家国情怀

    谭延闿对颜真卿书风的继承性研究

    李小妤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谭延闿的书法以宗颜著称,并在后期师法多家,最终形成自家面貌.但是谭延闿在楷书和行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得力于他对颜真卿书法流派的深入研究.本文从清代以来颜真卿在书坛的地位和影响切入,对颜真卿书风进行概述,并解析颜派书风在清代至民国的传承及原因.又分别从谭延闿的书学渊源、与颜体楷书的对比、与颜体行书的对比来分析他对颜真卿书法的继承.最后从得忠义崇高之气格、扬碑帖融合之风潮两方面说明他继承颜体并开拓创新的意义,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谭延闿颜真卿碑学帖学

    "掬水月在手"的图像隐喻——《浣月图》考

    程勇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佚名《浣月图》是一幅从诗歌到图画的转译作品.此画描绘了唐代于良史《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的情节,其中诗歌"掬水月"的主角由男性转换为图像中的女性,其意在塑造水月相衬的女性空间.由此"水月"而衍生的叙事、意象等都来源于转译后的图像中的符号隐喻.在宋代,省题诗与命题绘画的两线发展促使描绘"掬水月在手"的《浣月图》成为了一个特殊而饶有趣味的绘画作品.

    图像隐喻女性空间

    当代艺术环境下版画语言探究

    殷常琦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这个以卡通、装置、数码影像为主导的数字多媒体图像时代中,版画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艺术门类应该如何生存、如何介入大众的生活并被大众所接受,如何获得新的发展,这一直是版画家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代版画已不再是单一图解政治的工具,而是一种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媒材的实验探索,追求艺术本真的形式语言,在重视文化内涵及精神拓展的基础上,要开始注重艺术家自身综合修养等方面内容的提升,并具备充分的人文内涵;在技法、工具、媒材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使版画在表现语言上有足够地技术保证和支持.所以,版画多元化的发展势在必行.

    当代艺术版画语言多元化发展探索创新拓展

    中国画色彩研究的症相与破局

    刘显成杨小晋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画色彩研究的症相与破局研究采用对比、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国画色彩的研究进行反思,探讨色彩中国画的繁荣与中国画色彩衰落论的反差悖逆归因,分析中外中国画色彩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中国画色彩的现代阐释要立足本体激活传统.

    中国画色彩研究症相与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