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唐长安地区百戏图像研究

    卢静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戏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文脉遗存,对戏曲的创作、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是百戏艺术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百戏表现形式多样,演出技巧高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唐代长安地区墓葬出土的百戏图、杂技俑和俳优俑,为研究唐代百戏艺术提供了重要佐证.本文以唐代长安地区百戏图像为考察对象,通过综合相关文献和考古图像的研究方法分析乐舞壁画、杂技俑、俳优俑的图像特征,探析唐代百戏艺术的时代风貌.

    唐长安地区百戏唐墓壁画乐舞图俳优俑杂技俑

    跨文化中的互助经验——林风眠留法时期的油画探索

    姜泽宇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中西方资源互通的印痕,反映在个体身上颇有差异.东西方的资源流通在交互中进行,不同群体与社团所面对的差异化知识结构也塑造着个体对于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与文化资源的流动方式、知识传播的渠道也有着密切关系.在近代社会文化资源的互通与知识传播的背景下,结合林风眠留法期间的艺术活动来探究资源流动对于林风眠早期油画探索的影响.

    跨文化互助经验林风眠油画

    秦刻石碑、碣形制考辩

    曹瑞王枫皓
    1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刻书法是古代书法的一大方面,碑刻书法占据古代书法史半壁江山.因为碑刻文字,是人们在石头上使用特定工具有意识的打磨,是与科技,特定的书法风格等有很大联系,包括对书法风格形成都会有一定的启示.对于碑的起源学术上有从形制上去谈,有从实物上去谈,大家似乎都把碑的起源指向秦,这一说法是学术界基本的观点.然而这些秦代刻石在古代以及流传到现在,到底是不是碑,需要从新梳理论证.因其可以澄清书法史以来人们对于秦始皇刻石形制界定的模糊认知.现就其是碣这一形制的论断,结合可考实物,历代文献记录来做出新的考辩.

    秦刻石形制

    后印象主义与伍尔夫的小说

    李迎燕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印象主义是 1886 年至 1905 年间在法国兴起,由印象主义画派发展而来的一种绘画风格.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是后印象主义的命名者和主要的诠释者.保罗·塞尚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体现了文学印象主义的风格.本文探讨 20 世纪初期,弗莱的美学思想、塞尚的绘画风格对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影响,旨在说明后印象主义绘画和伍尔夫的印象主义小说都通过感官印象唤起想象力和深沉的情感,强调客观的主观化和内在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通过人类的感性和理解力的结合、感知和意识的结合来传达生活的本质.

    后印象主义罗杰·弗莱保罗·塞尚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印象主义

    经由卡夫卡:布朗肖眼里的文学

    田家新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朗肖不同于以往的评论家,他并不重视卡夫卡的小说到底写了什么,具有什么内涵.布朗肖的目的是通过卡夫卡构建出一个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文学观.《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涉及文学本体论,作者与作品、读者与作品、作品与世界之间关系.本文旨在借用文学四要素的相互关系,讨论布朗肖所构建出来的全新文学观.

    布朗肖卡夫卡从卡夫卡到卡夫卡文学观

    《兰花梦奇传》的悲剧性

    刘一凡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小说《兰花梦奇传》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色彩.松宝珠是《兰花梦奇传》中的主要人物,也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她是假扮男装的英雄女性,但性格中却具有不可避免的软弱性.松宝珠身体的柔弱特性符合封建男权对女性的一般期待,精神上的自我禁锢又是致使其悲剧性命运的重要因素.在小说的悲剧意义上,《兰花梦奇传》一方面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男权凝视下所遭受的迫害,另一方面揭示了小说中所交织着的进步性与落后性,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兰花梦奇传松宝珠悲剧性男权矛盾

    《戴花》:再现工人历史 重谱时代强音

    徐芬梁小娟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模"是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一个重要的印记,正是对这一称号孜孜不倦地追求让无数有理想的工人实现了自我价值,加快了新中国的发展进程.《戴花》通过塑造莫正强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回溯.莫正强在追求劳模的道路上通过一次次淬炼找到了自我价值,以纯粹的信仰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如今,工人这个词原有的含义已渐渐被大众遗忘,回望历史、重拾信仰、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我们才能更好地扎根于现代.

    戴花水运宪劳模精神

    空间理论视域下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研究

    李慧鑫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作家之一,博尔赫斯尤其喜爱对时空的探索,其小说呈现出的循环反复的时间形态和交叠缠绕的空间样式无愧于"迷宫式小说"的称号.《通天塔图书馆》一文便是他独特的空间书写以及关于宇宙思考的极佳例证.小说书写了图书馆这一客观空间的空间结构,揭示了它循环重复的空间特质以及作为"异托邦"的多元并置化存在.小说通过镜子、"全书"等空间意象表达了作家自我主体性的思考.镜子中的另一个复制空间成为作家探索自我与宇宙关系的切入点.

    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异托邦"空间意象

    探析漂浮于城市空间的现代性症候——以安东尼奥尼的《夜》与《蚀》为例

    王亚茜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活最能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内核,是很多导演偏爱挖掘的主题.在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中,城市不仅为人物提供背景与活动空间,更是一个重要的叙事元素来映射角色的心理状况与精神诉求.本文着眼于分别以著名工业城市米兰和罗马为背景的《夜》与《蚀》两部影片,以建筑现象学、存在主义的相关理论为支撑,探讨在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与人(以中产阶级为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安东尼奥尼城市空间建筑现象学存在主义

    从恐惧到崇高:《2001:太空漫游》的宇宙叙事与AI迷思

    周奕萱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创作的科幻小说《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追随一块神秘石板的指引远赴木星探索.与太空歌剧式的乐观幻想不同,克拉克通过AI的反叛展示了技术发展引发的惶恐不安.从自然与技术两方面,克拉克的小说引发了读者面对未知和技术变迁时的崇高感,而又在人对宇宙的征服欲望、对技术的追求和探索欲望之下,呈现出一种指向崇高的超越性.

    2001:太空漫游技术哲学太空科幻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