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博物馆理论下壮族扁担舞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凌霄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扁担舞又称打扁担,是壮族人民在田间劳作中发展而来的,广泛流行于桂中、桂西等地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坚定文化自信视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打扁担传承人们逐渐远离田埂,其原生态的文化传播场景日渐窄化,传承主体也日趋老化.借助生态博物馆的理论视角,在传承和保护壮族扁担舞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人与非遗的活态关系,保存自身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扁担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打扁担生态博物馆

    具身认知视阈下川剧非遗IP设计研究

    姜欣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聚焦于川剧非遗IP设计,旨在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激活和传承非遗川剧.通过分析用户在接触非遗时的具身认知发展特征,提炼具身认知与IP设计关联的感知层、行为层和情境层,并将核心文化符号转化为川剧非遗设计元素,将传统川剧艺术精髓融入现代审美语境,开展川剧非遗IP形象设计与IP文创设计实践.确认具身认知理论在川剧非遗IP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非遗资源的创新性转化和活态传承.

    具身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IP设计

    浅谈多感官体验下晋宁乌铜走银与交互式展示设计的结合方法

    陈秀媛杨凌辉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宁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2011 年经国务院批准,乌铜走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宁乌铜走银与交互式展示设计的结合,实现了展示方式的更新,为改善其知名度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途径,进而为此类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展示方式提供新思路,印证了交互式展示设计对提高晋宁乌铜走银知名度的作用及可能性.运用情景化设计、沉浸式设计、新媒介设计三种结合方法更新晋宁乌铜走银展示设计,增强观者对其了解程度,为改善当下技艺类非遗项目发展困境提供了新视角.

    多感官体验乌铜走银交互设计展示设计

    苏州"香山帮"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培养探究

    谢兰曼
    5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现阶段便于落实的角度,提出了"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的对策,指出了要以学校培养为主战场,在政府主导下,校、企、社会等多方合力,打通传承人培养的渠道、打造传承人培养的保障系统、营造好传承人培养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

    苏州"香山帮"营造技艺传承人培养

    淄博鲁青瓷造型和装饰设计探析

    王星舒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型和装饰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因素,以淄博鲁青瓷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鲁青瓷的兴起.从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三个方面,对鲁青瓷造型设计表现出来的清淡纯朴、富于意蕴、独特灵动等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针对鲁青瓷发展现状,从设计角度和市场需求出发,对鲁青瓷发展坚持民族性、发挥创新性、走向品牌化提出了建议.

    淄博鲁青瓷造型和装饰设计

    论霍勒斯·沃波尔对中国园艺的接受

    郑朝琳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园林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等都出现了"中国园林热".作为18世纪英国重要的文化人物,霍勒斯·沃波尔自然也无法躲避这种时代浪潮.他受到坦普尔、艾迪生等影响,把中国园林为视为Sharawaggi,即"不对称"的"新奇"艺术.在造园活动上,他吸收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特色,例如不规则、曲径、中国式建筑等,使草莓山庄成为一座混合多种园林艺术风格的"混杂"型园林.

    霍勒斯·沃波尔18世纪中国园林草莓山庄

    物的在场——拼贴艺术的再媒介化

    庄李莉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拼贴艺术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不断引入新的媒介元素,新媒介不断从旧媒介中获得部分形式和内容,打破原有形象的可读性,将其能指碎片化而聚焦其所指.拼贴艺术中将新媒介加在旧媒介之上进行创作的过程及方式是"再媒介化"的表现.本文从图像媒介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针对拼贴艺术的"再媒介化"现象进行解读,探讨其背后成因及发展过程,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艺术媒介拼贴艺术再媒介化物质性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的困境及其对策

    李俊杰张丹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播形式发生了变化,对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进行可视化、智能互动式传播,吸引更多的大众认识和喜欢传统技艺类非遗,是时代之趋.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在数字化传播中存在内容浅层化、传播噪音突显以及数字化存续缺失的问题.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需要在数字化时代革新传播内容、削弱传播噪音、延伸传播领域,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抓住长久发展的机遇,提升大众对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保护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传统手工艺

    民间文学类非遗从语象到图像的视觉转译设计研究

    苏琴夏倩毕钰阳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新时代非遗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探究民间文学由语象到图像的视觉转译理论研究与创新转化发展路径.基于民间文学语象与视觉设计图像之间艺术语言的共通性与艺术思维的契合性,将民间文学的视觉转译分为直接转译与间接转译两个层次,即文化要素与审美要素的直接转译,以及思想要素与精神要素的间接转译,试图解码民间文学与视觉设计间的转译机制.民间文学的视觉图像设计是创新文学表现形式、丰富文学传播载体、助推文学活态发展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使"口传"民间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新形象.

    民间文学类非遗语象图像视觉转译视觉设计

    符号学视域下哥特电影海报的设计探析

    胡浩东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哥特元素在电影海报设计运用中的影响与表现效果,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哥特电影海报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哥特元素在电影海报中的呈现方式以及传递出的画面含义.从海报中哥特符号元素的能指与所指、符号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风格符号的创新结合以及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切入,探究哥特风格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多方位影响,为之后哥特风格融入电影海报设计提供参考.

    哥特风格电影海报设计符号学视觉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