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与时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与时代
美与时代

崔慕岳

月刊

1003-2592

meiyushidai@vip.sina.com

0371-67761741

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路75号

美与时代/Journal Beauty & Times
查看更多>>以“创意”为标识,以设计美学为特色,设立:创意信息、观察思考、理念探索、形象品牌、造型创意、服饰设计、环境艺术、建筑装潢、设计教育等栏目,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最新动态,探讨前沿理论,发表研究成果,是设计院校师生、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交流的平台,也是当代公民提高审美意识,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同构图形在公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高莹莹
    8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同构图形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对同构图形应用于公益招贴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同构图形在公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主要分为五点:主题表达的准确性、形态结构的简洁性、内涵寓意的合理性、形式语言的美观性、展示方式的人本性.同构图形对于公益招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公益招贴作品得到高效传播,为招贴设计带来具有参考意义的应用方式与创作思路,推动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同构图形图形创意公益招贴平面设计

    基于历史街区旅游体验感提升的微景观介入设计策略——以天津市五大道为例

    陈彦昌谭巍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文化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历史街区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验感提升可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在城市大规划发展的后时代,微景观介入历史街区更新可发挥其小而灵活、量体裁衣的优势,契合现代街区"存量"更新建设需求.本文将微景观介入历史街区更新作为五大道历史街区体验感提升的切入点,通过分析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地域文化,空间及社会需求,探索满足街区体验感提升的微景观设计策略,为历史街区体验感提升探索可行之策.

    五大道历史街区旅游体验微景观体验感

    基于MOT理论的文旅民宿顶层设计策略研究——以钓源·十里芳菲为例

    乔歆新王玥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文化特色为主导,研究并整合"钓源·十里芳菲"文旅民宿项目现有的业态服务,进而探索该项目的顶层设计布局方式.从用户角度出发,将"钓源·十里芳菲"作为研究对象,运用MOT理论并以文化感知为触点,挖掘"钓源·十里芳菲"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对文化消费者的感知时刻进行深入探索,同时以中式美学的松弛感为核心,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加强消费者的文化感知度.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民宿业态的综合性能和用户体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同时也为相似业态的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MOT理论文化感知文旅民宿顶层设计策略松弛感

    共同体视域下中小学校园泛学习空间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华亭学校为例

    贾萱夏晋熊苏俊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学习空间理念在中小学校园的产生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多元化教学方式衍生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新的教育方式的试验.泛学习化的校园教学"共同体"构建,需从关注学生需求和场所特性出发,以"共同教育"为导向,以"泛学习"空间建设为目标.本研究选择上海华亭学校校园更新实践为研究对象,试图统筹考虑、系统布局、重新规划,提出立体空间重塑&公共空间焕活、平面空间重构&功能复合渗透、社会空间重创&公共资源共享、细部软环境重组&环境品质提升的"四板块"设计改造策略,构建发展与成长共同体、学习与交流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服务共同体的"四目标"规划.力求在构建"泛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对其校园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实实在在地改善该校师生学习环境与氛围,为其他中小学校园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

    中小学校园共同体视域泛学习空间

    江南地区传统民居生态营建智慧探析——以桐庐县石舍村为例

    宋曼婷房正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在营建上反映了前人生产生活中应对地域性生态问题的经验,蕴含了人地和谐的营建智慧.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绿色建筑,不仅响应了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号召,也是追溯地方文化的一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指导当代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文章以石舍村为例,通过对石舍村民居环境的分析,梳理出它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下体现出的朴素规划理念与绿色营建技术.

    生态营建传统民居乡村振兴在地性

    基于禅宗哲学探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的美学营造——以和美术馆为例

    叶俊然王佳李女仙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着重探讨禅宗哲学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营造,以安藤忠雄(Tadao Ando)设计的和美术馆建筑为例.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一批盲目追求炫目形式与功能主义的建筑出现了,现如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日渐丰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逐渐增长,作为人类栖息地的建筑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精神性改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和美术馆的实地考察与文献调查,发掘出安藤忠雄建筑精神背后蕴含的禅宗哲学,基于禅宗哲学对和美术馆进行美学分析与归纳.

    禅宗哲学禅宗美学安藤忠雄和美术馆

    图像解码:成都来福士广场建筑设计中的山水画意象研究

    吴雯萱皇甫文治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像学作为一种设计文化一直潜在地对建筑设计过程产生多方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建筑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旨在从图像学角度重新解读斯蒂芬·霍尔的成都来福士广场设计.通过揭示霍尔运用的现代建筑语言与中国山水画意象的潜在关联及意义,本文尝试揭示霍尔在该项目设计中的潜在偏好,并演绎图像策略是如何介入并影响该项目的设计选择.

    图像学斯蒂芬·霍尔建筑设计山水画

    基于"共生"理论的民居改造策略研究——以李庄古镇为例

    杨雨佳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当前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镇民居朝着精致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当地居民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生活环境.但在发展古镇经济的同时,当地民居也受到外来文化和资本的冲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基于此,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李庄古镇民居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古镇民居改造策略,论述共生性理论对古镇民居改造的重要意义,为当下古镇民居改造提供思路和方法.

    古镇民居民居改造共生理论李庄古镇

    中国古代建筑脊饰雕塑的数字化保存与展示方法研究

    程诗婧李伟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珍贵的脊饰雕塑遭遇了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部分甚至已遗失无存,这对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构成了严峻挑战.基于此,数字化保存与展示技术应运而生,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网络展示等.因此,数字化保存与展示不仅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脊饰雕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为本领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国古代建筑脊饰雕塑数字化技术

    Apple Vision Pro中的VR电影:从头戴式显示设备中看见虚拟现实与人类身体的结合

    涂金益
    12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苹果公司此次Apple Vision Pro产品取得了较好的评价,尤其是其中的影院功能,而这次苹果公司的成功无疑要归功于虚拟现实技术与现实空间的融合.当观众选择戴上头戴式显示设备时,人类身体真正地被放置到了虚拟现实空间中,虚拟化身模拟着人类身体,虚拟现实模仿现实,人类将在虚拟现实与人类身体的结合过程中,从一种真实走向另一种"真实".

    VR电影知觉虚拟现实技术沉浸交互